看着镜子里自己的两鬓白发,虽已试图染黑,但新生的白发仍然顽强地提醒我已然步入不惑之年。
很有一些唏嘘,原来,在我的生命里,我也可以回忆过去的三十年了……
第一个十年 (1979---1989)
1979年,中国律师制度恢复的第一年,我在小学毕业考的语文考场里,面对着《我的理想》的作文命题,一笔一划地写下了“长大我要当一个大律师”,“我要驰骋法庭,纵横法理”的语句。如果说我的律师梦需要界定一个起点的话,那么我想,这篇激情荡漾的作文就是我的律师梦的开始,虽然那时,我还未真正明白律师职业的艰难和需要付出的努力,但至少,我已经确立了我人生的目标,我知道我的将来的所有的一切都将围绕这一个梦想的实现而努力。
老师们是很惊讶于我对这个梦的执着的。在我顺利进入省重点中学百年老校温州一中求学的六年间,我是严重的偏科,文科门门可以列入前十名,而理科却时时是班级最后的几名,甚至在高二期终考的时候我的化学和物理都是不及格差点要留级,幸亏学校看到我在各级作文大赛上为学校争了不少光,看在我高三进入文科班可以摆脱物理化学的“纠缠”,才没让我补考而让我有惊无险地继续升入毕业班。虽然在我们温州一中,出了很多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校友,在传统意义上是所偏重理科的学校,虽然我爷爷、爸爸、伯父、姑妈都曾是温一中高材生,而唯独我是读文科的,但我没有因此而有任何的“不快”,我在文科班的学习如鱼得水,担任班干部、参加校际市里的演讲赛、接受普通话语音矫正,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训练自己的反应能力,加强缜密的思维能力,让自己在进入政法学院深造的时候能够不输在“起跑线”上。
1985年的夏天,高考前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从一本的第一志愿到专科的第五志愿填报的都是法学院法律系。老师要我调整一下志愿选几个容易考上的大学和专业,比如中文比如新闻,但我拒绝了,说如果不能考上法学院我宁愿来年再考!因为我太爱法律这个行业了,因为冥冥中我已经将自己与律师职业连在了一起。当华东政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寄来的时候,当我作为华政复校以来第一个来自温州市区的学生终于站在韬奋楼前时,我知道,我已经为自己的梦想实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如果说中学的生活是一条恬静优雅的小河的话,大学就是一条波澜壮观的大江。
整个华东六省一市的优秀人才汇聚一堂,想要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需要付出比高考还要艰辛的努力。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就在温州市第一律师事务所开始了我的律师实习。那时整个温州地区只有二百个左右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而法律本科毕业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刚刚掌握的一点法律知识在彼时的温州也算是有用武之地了。记得我总是随着老律师坐镇接待室,听上门咨询的当事人的冤屈苦恼并给以耐心的讲解引导,为他们写诉状,代理他们出庭,写代理词,实践作为律师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说实话,我从未考虑过也许我毕业时可能不能成为律师而被分配进法院检察院的可能,在我的心中,在法庭上为当事人慷慨陈词,伸张正义是我唯一的梦。
而我在中学时代养成的不服输的认真劲让我成为校园里的活跃分子,韬奋园的各个角落里都有我的影子:我是校辩论队的主辩,是校宫廷舞蹈队的成员,是校学生会的福利部长,是班级的副班长……我的活跃让我认识了很多的同学和校友,直到现在我还是很自豪地告诉朋友们“我认识华政83、84、85、86、87级的同学”,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是他们的交谊舞老师!而更多的同学认识我是因为我是各个辩论赛和模拟法庭的主角。表面上看我似乎有些“不务正业”,但实际上在很多年后再回首就明白了那段流云似水的年华留给我的岂止是甜蜜的回忆那么简单,那时认识结交的同学朋友直到现在还在时时给我帮助和指导,那时培养的为人处事之道到现在还让我受益匪浅,那时激发的勇气到现在还在鼓励我冲锋陷阵……
在华政,我完成了成为一名律师的法律知识的原始积累,也学会了法律思考,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989年的夏天,当我将要跨出华政的校门的时候,我是如此的踌躇满志,仿佛整个明天都是如此的灿烂,仿佛整个灿烂的明天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第二个十年(1989---1999)
临毕业时89年初夏的那一场动乱,让我对民主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法制制度的建设有了新的感触。我虽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回温州司法局,进入温州市对外经济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工作。我的律师梦就要真正的实现了。但那时的出国热潮正风起云涌,我好动的心又一次不安分起来,我急于再给自己一次挑战,去大陆法系的国家学习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我需要更宽广的天地来实现我的抱负。于是我申请了去法国自费留学的签证,而我居然很快地获得了别人梦寐以求了很久而无法得到的签证!都说人生的紧要关头就那么几步,我信,因为1989年10月17日的夜晚,我刚满二十一岁的秋天,当我平生第一次坐飞机却要远渡重洋时,当我在夜空中看机翼下渐渐远去的上海如泣的灯光时,我是无法预料我这一去居然是将整整十年的青春留在了法兰西。
生活的艰辛,在到达法国时才真正体会到。
到法国后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几乎花光了妈妈临别时给我的1万法郎:3800法郎的学费,4000法郎房租押金和一个月房租,170法郎的地铁月票,办学生居留证300法郎,学生保险费850法郎……揣着剩下的最后的300法郎,如何生活下去,是摆在我面前最严峻的现实!唯一的办法,只有放下“天之骄子”的身段,暂时忘记自己的律师梦,去打工,去赚钱,来维持温饱。
我几乎走遍了巴黎13区唐人街上的每一间中餐馆,恳求他们给我一个机会,即便不给工钱,只要能包吃,让我洗碗、扫地都行,但是,几乎每一间餐馆都无情的拒绝了我,因为没有人愿意雇佣一个从未做过餐饮业,不懂端盘子,不懂开红酒,甚至不懂摆放餐具的“白面书生”。将要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一位越南华侨介绍我去一家温州人的小餐馆当楼面实习生,每月工资2800法郎,每天工作4小时,我几乎是飞着去应聘的,所有的矜持都抛在脑后了。在那里,我学会了如何一只手端四碗饭,如何两只手一次拿50个空高脚玻璃杯,如何优雅地开启香槟,如何殷勤地伺候食客,并期待他手里的几个小费……两个月后,我找到一家离学校很近的中餐馆做全职的侍应生,开始了我真正的半工半读的生活:每天8:30到10:30上课,学习语言、法律;11:00到14:30做侍应生;15:30到16:30,与法国学生进行语言互助学习;18:00到夜里2点在夜总会做侍应生……
这样的日子是艰苦的。每天的睡眠不到六小时,四处奔波让我练成了“上车睡觉到站醒”的“绝技”,而清理酒吧客人的呕吐物是我这一生最最“恶心”的工作。有时收工后和工友们在楼下的酒吧喝一杯啤酒,和BARMAN斗斗嘴皮子是那时唯一的乐趣。我住在六楼,没有电梯,跑了一天夜里收工回家的时候两条腿重的象灌了铅一样,走到三楼我常常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再走。回到家,还要把早上学的法语单词再背一遍,免得第二天被那个严厉的老师罚站。日子过的昏天黑地,但要好好的活下去,要混出个人样的理念支撑着我,重复着一天又一天。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年后,1993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在巴黎著名的商业区蒙帕那斯大道上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间餐馆“香港楼”;1995年,拥有了一家华星中欧贸易公司;1997年,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开设了巴黎华人最大的“金麒麟”卡拉OK中餐厅和一家火锅店。期间,我还开过一家汽车驾驶学校,同时,兼职做房产经纪人。我开始有了很多的法国朋友,假期的时候也携友周游欧洲,在欧式宫殿的宏伟里在塞纳河畔的清风中体会生活的悠闲和多彩。我对法国社会的了解也日益深刻和融入,但我的心里却一直有一种落寞,因为这其实不是我要的生活,富足的背后,我的律师梦仍在不时地闪现,那种对在法庭上舌战群儒快感的期待在我的心底深深地刺痛着我,提醒着我不要忘了出国留学的真正目的。于是,我从餐饮业中脱身,去一家法国公证律师行做律师助理。但受限于法国法律对律师助理工作范围的限制,我无法在法庭上发表我的专业意见,而法国律师对中国客户的内心的歧视也让我时时感觉到人格尊严被侵犯的悲哀。
1999年秋天,老同学们邀请我回国参加“大学毕业十周年”的聚会。看见同学们个个风华正茂,意气奋发,很多在读书时默默无闻的同学都做成了当地的头牌律师。而我除了几个臭钱却没有事业的成就感,我的律师梦再一次开始复苏了。而回法国后的一次冲突深深地刺激了我,终于让我作出决定:放弃在法国所创下的一切,背起行囊,回国创业!
那天我开车在巴黎第六区的一条小街上,信号灯黄灯闪烁,我因为已经很接近路口了所以想加速直接过了,但有人过马路,于是我准备减速,而那人见有车来就退了回去,于是我又加速,但那人又踏上了斑马线,我再减速……一来二去,我的车子急刹车停在那人跟前。那个法国人直接一拳砸在我的车盖上,大嚎:“xx!为什么你们亚洲狗可以开奔驰而我们法国人却要走路?!”我缓缓地下车,扒开围观的人群,怒视着这个狂妄的法国人,说:“先生,我来告诉你为什么,因为我很努力的工作而你在路上闲逛,所以我开奔驰你却只能走路!”在人们惊愕的眼神中,我厉声说:“如果没有别的事,我希望你马上在我的车前消失!”我钻进车子,油门一轰加速离开。我是在车里流着泪离开的,我终于明白:即使我穿着最好的西装开着最名贵的车子,我也改变不了我的黑眼睛黄皮肤,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为什么要在别人的土地上接受别人的侮辱却还要为他们创造财富呢?
2000年5月30日,我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想在法国的十年,让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向一个成熟男人转变,让我学会将外在的棱角在内心不屈的伸张,让我体会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意境,也让我懂得了“机遇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的真理,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人生真谛。十年的经历,从表面上看,没有体现在我的文凭和法律学识上,但十年的磨练所带给我的人生经验却足以让我受用、回味一生。
第三个十年(1999---2009)
回国的路我走了十年,而留给我重新取得律师资格的律考复习时间却只剩下最后的三个月!要知道我已经十年没有接触中国法律,我已经十年没有生活在中国的氛围里。1989到2000年,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的法律法规也与时俱进,和我读华政的时候相比不知丰富增加了多少!面对着如山高的复习资料,我几要崩溃。但妈妈鼓励我说:“辛苦一百天,幸福五十年”。母亲就是母亲,母爱的力量是无限的,望着妈妈期望的眼神,想起自己在法国奋斗的艰辛,想起那些被人格侮辱的屈辱的泪水,想起心底不屈的律师梦,我明白我已没有退路,勇往直前通过律考是我实现梦想的唯一出路!整整三个月,我几乎没有步出律考封闭复习场所一步,拿出刚到法国时拼命工作的精神,早起晚睡,连吃饭都在和考友讨论问题,没有假日没有休息,如饥似渴地吸收消化法律知识,参照在法国掌握的法律知识发扬光大为自己的学问,三个月后我奇迹般地以高分一举通过了被称为“中国第一大考”的末代律师资格考试!
2001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格外的温暖。站在外滩陈毅元帅的塑像前宣誓的时候,我再一次泪流满面。人们是不懂我的泪水的,只有我知道为了站在这里,我走了多少的路,为了能够手执这红色的小本,我付出了多少的艰辛!过去的点点滴滴,无论是甜蜜的还是痛苦的无论是欢欣的还是无奈的,都已经过去,对我来说,二十年的律师梦直到这一刻才变得真实,我的律师事业的万里长征刚刚跨出了第一步!
和所有刚刚入行的新律师一样,案源少而又要谋生立命的矛盾同样困扰着我。但我没有坐以待毙,我每天都是快快乐乐地去拜访我的老同学、老朋友、同乡,和老同学、老朋友、同乡办公室里的同事和他们的朋友们,去和每一个愿意坐下来和我交谈的人——不论他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交流,去推销我的律师身份,让他们感觉人生有一个律师朋友是多么的美好。我不会忘记那些我在巴黎一天工作十六小时、一根棍子面包一瓶自来水度日的清贫生活,但我坚信,既然那么艰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现在自己的祖国,拥有一个受人尊重的朝阳职业,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冬天过去了,我的春天也不会远了。
渐渐地,案子多了起来,我从不在乎案子大小,而在乎案子中是否有正义在闪光,即便是很小的案子,但只要我觉得客观事实能够支持案件诉求,只要我觉得案件诉求能够获得法理支持,只要我觉得案子的成败具有挑战性,我总是很努力地付出全部的热情去做,不求太多的回报,只要给我实践的机会。我从业第三年的陈某诉某医院医疗损害赔偿上诉一案成为我事业的一个重要台阶。
2003年年中,我在看牙时和牙科医生闲聊,他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的故事:这个不幸的女孩才25岁,因为左眼眼角纤维瘤的病被一位著名医生走穴介绍到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做手术,结果因术中不慎割断了提上睑肌导致眼睑半闭从此毁容,一审认为不构成医疗事故所以医院无需赔款,驳回了她的诉求。我立刻敏捷地意识到此案可上诉,因为我的法律直觉告诉我既然女孩的“眼睑半闭”的损害后果和医生的手术有关,那么只要证明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可避免而没有避免或者补救的,就可以翻案。我强烈要求这个朋友介绍女孩让我认识,我免费帮她做二审!女孩被我的热心和坚持所感动,本已放弃的胜诉希望再次被点燃,她同意让我做她的二审代理人。接下案子后,我认真调阅了一审案卷,发现医院在“术前告知”中列举了诸如“术后充血”“视力下降”等症状却独独没有告知“眼睑半闭”的可能的术后后遗症!也就是说医院在术前告知中剥夺了病患的知情权,由此剥夺了病患手术与否的可能的选择权。案子的证据事实上的突破口就此打开!我又查阅了世界各地对病患知情权的法理描述,结合国内正在如火如荼地争论的人身损害赔偿的有关理论,写出了十五页近六千字的二审代理意见,大胆提出了“医疗知情权”的概念。幸运的是,二审我们遇见了一中院的才女周啸法官,她也是司法审判实践创新的先行者,她召集了专家论证,判决支持了我们的上诉请求!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我律师生涯的第一个成功翻案的二审案件因为是在最高院作出《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之前一个月生效和公布,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誉为“中国病患知情权胜诉第一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也做了专题报道。我就此“成名”,各类人身损害诉讼案件纷至沓来,那个牙科医生三兄弟都成为我的知心朋友,他们的家族企业成为我的客户,那个败诉的医院甚至聘我做了他们的法律顾问,我的律师业务也就此走上正轨……
众多小案子的成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小案子也能办出大精神”,认识到“一滴水也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芒”,认识到“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认识到“基层法官和律师是法律的创制者、先行者、体验者”的理论的精粹。但我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法律知识的浅薄,“只有论点没有论据”的缺点仍然没有改正,法学理论知识亟待提高。为了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再有发生,2003年我毅然选择重回校园,去复旦攻读法律硕士的学位。之后的整整三年,几乎每一个周五、周六,我都是夹着厚厚的课本和学习材料奔波在家、律所和复旦之间。在复旦,我重新沉浸在法学氛围里,拾其精髓,去其糟粕,努力让自己的法律水平更上一层楼,那里的段匡教授、陈浩然教授、张世信教授、孙晓屏教授等老师,到现在为止都还是我时时讨教的对象,而我温州人骨子里豪爽的“绿林精神”又让我结交了一批同学好友,我汇鸿团队里的三位优秀律师就来自于我的复旦硕士班。
随着法学理论水平的提高,我的业务能力日益精湛,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2004年、2006年、2008年我先后被评为卢湾区优秀青年律师、卢湾区优秀律师、上海市“四五”法制宣传先进个人和上海市第三届优秀青年律师,我带领的汇鸿律师事务所团队也在2006年被评为卢湾区“共青文明号”,在2008年评为卢湾区“尊师爱教”先进集体,在2009年评为上海市“共青团号”……
荣誉的背后是更多的社会责任。我和我的团队意识到律师是社会人,我们的一切是人民给予的,那么回报社会,宣传法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们责无旁贷。于是,我们汇鸿团队忙碌的身影出现在社区,出现在学校,出现在法律援助的现场,出现在养老院、孤儿院、献血屋,我们为老人们主张赡养权,为非婚生子的户口问题呼吁,为残疾人的求偿权奔走……没有什么比为公益服务更能凝聚团队的心了,每一个人都在社会弱势人群的赞赏中得到了最大的回报和最大的满足感,孩子们和老人们的笑脸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如果说,之前的我还对自己在办案中的天赋和些许成功而沾沾自喜的话,与鲍培伦、钱丽萍、繆林凤几位大律师的合作让我受益匪浅,而与江宪大律师一次偶然的合作更是给骄傲的我当头棒喝:目睹东方大律师为一个小数据的核实几次不耻下问,为代理词中的一个词语用法而反复斟酌,感受大律师“手中一支笔,胸中万千兵”的豪情,聆听大律师庭审的口若悬河、雄辩滔滔,我才终于明白,原来一个优秀的诉讼律师可以是以这样的一种从容不迫的淡定,以这样的一种优雅的姿态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不战而屈人之兵。想起自己的庭审风格,如此的咄咄逼人如此的锋芒毕露,得饶人处却不饶人,茫然出击却忘了真实的诉讼目的……我深深的惭愧,深深的自责,《律师》这片大海,我还只是清风吹过,带不起一丝涟漪……
2008年的6月,我拜江宪大律师为师。我的律师从业之路又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我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曲折迷茫,老师和前辈们会是一盏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老师是我的偶像,老师教导我的,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老师培养我的,我从老师身上领会的,都是为了报答老师,超越老师。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恍惚间已是三十年过去。想起79年我的作文,结尾还是当时标准的“口号式结尾”:“当2000年的时候,我们实现了四个现代化…”那时觉得2000年是那么的遥远,而转眼间我们已经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跨入二十一世纪九个年头了;想起89年的岁末,我站在法国罗浮宫外因为买不起九十法郎的门票而在风中簌簌发抖的凄惨,而转眼间我已用我的才智和勤奋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想起99年我回国前变卖家产破釜沉舟流泪的决心,而转眼间我也已经回国执业8年在上海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了。时光匆匆,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总是会回想自己曾走过的风雨,曾拥有的鲜花,和太多的遗憾:如果当年能够在大型律师事务所中学习过,那现在就不会为不懂真正的律所管理而头痛;如果当年能够涉足非讼业务,那么现在就不会为起草一个完美的合同文本而烦恼;如果……只是人生没有如果,所有已经发生的也都是我们所需要承受的,所有的遗憾,也只能用更多的努力来弥补。
三十年来,物是人非,但我的律师梦没有变,在我的心中它还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有力。我显然是成功的,因为我依然在追逐我的梦想的路上;我显然是幸福的,因为我陶醉在自己最钟情的事业里……2009年,是中国律师制度恢复三十周年,而我坚信,再过三十年,我依然是中国律师队伍中的一员猛将,因为,我的律师梦还会在延续,因为在法庭上,律师永远富有青春的激情!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