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记者从南宁市政府获悉,《南宁市门牌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日前正式出台。《规定》将对全市的门牌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今后南宁市民有望告别拿着门牌号却“找不着北”的尴尬了。
门牌混乱造成诸多不便
记者17日多方调查了解到,多年来,南宁市门牌管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门牌管理方式严重滞后,门牌数量缺口大、地段路牌与门牌不相符合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也给市民和外来者带来很多的不便。邮递、报刊投递等与门牌号息息相关的“送一族”,更是深有体会。 说起门牌,从事速递工作的小周抱怨,由于南宁市门牌号混乱无序,让他的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麻烦。小周向记者讲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今年初,他去给客户送一份资料,当时客户留下的地址这样表述的:某某路的美容院对面,往右30米某小区×单元×层×户。他在这条路上来回跑了五六遍也没有找到,但客户那边已经不停打电话抱怨了。原来,当天刚好这家美容院的招牌被拆掉,让小周“迷路”。 家住南宁铁路局凤岭职工住宅小区的陈女士,对门牌号更是一肚子火:她家在申请住房贷款时,因小区没有门牌号而吃了闭门羹。她回忆说,去年他们职工住宅小区进入了二期工程,近3000户职工在向银行申请住房贷款时,因为小区没有门牌号,结果申请都遭遇拒绝,给他们带来很大麻烦。 在南宁的不少地方,想按门牌号去找目的地并不那么好找。不少市民都表示,向人问路时已经很习惯借助某些标志性建筑物。市民周小姐说,她家住在南湖南广场附近,有朋友上她家时,她从来不报自家门牌号,而是跟对方说:“就在××加油站后面,走××米再往右拐走××米,到时在楼下接你。”问起原因,周小姐很委屈地说:“家里的门牌和路名根本就不一致,按着门牌,腿跑断都找不着。”
门牌设置力求方便群众
新《规定》明确指出,南宁市的建筑物有独立门户的,均应编制门牌。所称的门牌,是指标示院落、独立门户房屋的地理位置标示牌,包括建筑物门牌、楼(栋)牌、室(户)牌、单元牌、楼层牌。 因建筑物门面装修暂时拆除门牌的,规定门牌的使用人应当在门面装修完毕3个工作日内,重新将门牌安装在原来的位置。 据了解,门牌的式样、规格和制作技术、安装规范,都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名 标志》规定。 为此,对于门牌如何设置这一问题,市民尤为关注。昨日,南宁市政府相关人士就《规定》作出解读时介绍,门牌的设置、维护、更换遵循统一有序、尊重历史、方便群众、方便管理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新《规定》对此作出详细规范: 对南宁市政府已命名的道路、街道,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市内往市外的起始排列;在道路、街道中无街名不贯穿的小巷,按“n”形线排列,即从入口处按其靠近的门牌号顺序编入巷内,编完巷内转出道路、街道再顺序下排;在城市改造中由于拆迁而造成缺号(即部分号码消失了),为了保持整条道路、街道号码不变,可直接跳到后面的号码。 对在原来排列顺序房屋中增建房屋或增设门面商铺的地方,则采取子母号排列方式。如在10号12号之间增加,就设为10-1号、10-2号、或12-1号、12-2号。 为方便查找,对超过10千米以上的道路,可采取保持路名完整,增加路段标示的方法。如江北大道,编号可采取“江北大道河堤段”、“江北大道临江段”、“江北大道石埠段”等,每段号码独立设置。 另外,对于不形成道路、街道顺序,排列无序的农村住房,将按就近的原则依次排号,采取“s”形线排列,原则达到方便易找的目的。如果一个村有数处较分散居住的,可加一个方位字,如东1号、东2号、南1号、南2号,如此类推。
申请门牌简单方便
新《规定》出来后,可不可以将原来的门牌进行变更?需要设置或者补领门牌的住户,需要履行什么手续,上哪办理?对于市民关心的相关问题,记者昨日采访多个部门了解到,需要设置、变更、补领门牌的,由建筑物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到建筑物所在地派出所办理。 同时,南宁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也就市民关心的相关疑问进行了解答: 如果居民或单位申请门牌号码的,由居民或单位向所在地段的派出所提交申请报告,派出所接到申请报告后由社区、驻村民警实地察看,确定该房屋或单位建筑的所在地和位置后编排号码,填写《申请门牌呈批表》报主管所领导审核,报县公安局或辖区公安分局审批。 对于房地产开发,大型的国有、集体或股份制企业,重要机关单位申请门牌号码的,派出所接到申请报告后,由社区、驻村民警实地察看核实后,填写《申请门牌呈批表》报派出所主管领导、辖区公安分局签意见后送市公安局审批。各县由县公安局审批后报市公安局备案。 据介绍,从派出所接到申请报告起,社区、驻村民警3个工作日内将实地勘察核实上报,5个工作日内派出所审核上报,10个工作日内县公安局或辖区公安分局签署意见或审批,需要报市公安局审批的应在20个工作日内办结。 昨日下午,记者电话咨询了南宁市公安部门,派出所民警提醒市民,居民要办理门牌,需要带上房产证复印件、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到派出所进行申请。 至于“办理门牌需不需制作工本费,费用要多少?”这一市民十分关心的问题,记者昨日咨询了公安、物价、社区等部门,都未果。 |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