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这10个典型案例都没出现违法企业、商家、经营者的名字,而代之以“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丰台区××××建材市场”、“广州市××音响有限公司”、“××表行”、“成都××贸易有限公司”等。
市民李艳说,看到案例中的“某某某”,就很想知道究竟是哪家企业、哪个市场,“不打算去那家企业消费,如果要消费,也得小心点儿”。
“如果不点名,总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而且相关责任者因为缺乏社会监督,事发后会依然我行我素”,在院校工作的张先生认为,企业最怕被曝光,工商部门为何要在违法事实清楚并已实施处罚的情况下,还要隐去违法者的“名称”?难道是顾及这些人的面子吗?这样的公布案例能起到震慑违法经营的作用吗?
据了解,此次公布的案例由工商总局商标局提供,但该局并未解释隐去企业名称的原因。有工商局内部人士曾对记者解释说,在公布典型案例时,主要是希望消费者能通过案例,增强维权意识和能力,不公布企业名字主要是从社会稳定出发,共建和谐的考虑。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曝光企业都尽量不用‘某’代替,已经实现了全点名”,北京市消协副秘书长屈建辉告诉记者,在案例中曝光企业名称已成为消协惯例,既增强了消协的工作效果、影响力,也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赞许。
记者发现,在市消协历次公布的消费维权案例、比较试验、公开点评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被点名,包括ZARA、飞利浦、苹果等著名企业,“公布企业名字,目的还是希望能引起企业的重视,督促企业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加强自律”,屈建辉表示,“企业应更明白自己承担的责任,同时消费者也有明白消费的知情权”。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