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淘金”外地律师一年增三成
日期:2007-07-21
作者:北京青年报
阅读:3,480次
记者昨日从北京市律协了解到,去年一年有3000多外省律师进入北京工作,让外省律师在北京执业的比率从两成提升至近五成。由于北京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企业改制、股票上市等需要法律援助的非诉讼业务成为外地律师的首选。
根据北京市律协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北京执业律师已达14267人,全市各类律师执业机构突破千家。而外省进京执业律师已经达6055人,占北京执业律师总数的44.7%。而在去年,京外律师仅占律师总数的20%左右。
据了解,个人调入北京的律师事务所是外地律师进京的主要形式,以律师事务所为单位进京打天下的情况还微乎其微。外省律师进京一般是到北京投靠一些知名的律师事务所,然后拿着外省司法厅出具的调出手续,到北京市司法局办理调动手续。一位律师事务所负责人指出:“北京的整体法律需求大,但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这导致了外地律师单兵进京,而不是律师事务所团队到北京竞争的局面。”
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主管周小姐介绍,去年一年到现在,该律师事务所共招收了25名执业律师,而外地律师就有10名。目前该所90名律师中有50%是外省律师。从事金融法律业务的瞿丽红律师来自湖南,去年,瞿丽红律师带队对中国光大银行的海关听证业务出具了法律意见书。据京都律师事务所介绍,进入律师事务所的外地律师大多在从事金融、企业改制等非诉讼法律业务。
“外地的一些律师事务所反映,当地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非诉讼业务。”北京市律师协会秘书长刘军介绍,大企业改制、股票上市等大项目需要出具法律文书,这样的非诉讼业务成为外地进京律师最热衷从事的业务———原因是这些非诉讼业务标的额大,比一般的民事、刑事案件有更多的物质回报。
北京律协副会长彭雪峰介绍说,不少律师从经济和行业水平欠发达地区涌入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律师流动给北京律师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有负面影响。彭雪峰指出,一些年轻的律师自身水平还不够,只是认为北京是“金矿”,就贸然进京。结果,不仅没有发挥所长,甚至还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目前,市律协正在制定相关措施,对外地新进京执业的律师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