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章志伟 上海律师学院副院长
嘉 宾:刘逸星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主任
丁伟晓 上海欧申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 嵘 上海汉商律师事务所主任
文字整理:薛 侃
章志伟:三位律师下午好,今天我们“法律咖吧”活动谈论的话题是“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培训课程建设”。各位都知道,在律师学院所举办的培训中,一个主要的培训工作就是对“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培训,这既是法定任务,也是律师学院向本市律师事务所提供的重要服务。为进一步提高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此项培训跟进本市律师行业发展趋向,贴近本市律师行业执业要求,成为申请律师执业人员步入律师职业的绿色通道。今天,律师学院邀请在座各位就“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培训课程建设”发表各自高见。
一、关于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章志伟:课程是培训的灵魂,所谓培训课程,就是指参训人员在培训期间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上讲,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某一门学科;广义上讲,就是培训中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培训课程,律师学院很想听听在座各位的建设性意见。
刘逸星:谈及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培训课程的设置,首先应考虑到我国律师职业或法学教育的特殊背景。当下,在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尤其是法制发达的国家,法学教育专业已经是一门应用学科,而我国目前的法学专业教育,却依然停留在理论传播或知识灌输的层面。在此教育背景下,造成我们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即便通过了司法考试,但仍然无法掌握科学的方法来应用法律,无法顺利地驾驭执业技能。这就给我们律师学院培训工作留下了一块很大的空间,即现行法学教育的知识型、理论型与律师职业的实践型的差距,为填补这个差距,律师学院就有必要对有志于从事法律职业的人进行职业技能、方法、应用的科学指导。
丁伟晓: 刚刚从法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踏进律师事务所工作,并不懂得如何制作各种法律文书,作为律师助理,也不懂得如何去做庭前准备。如何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给那些新进律师行业的法学院毕业学生一个新的职业能力、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框架,我想这应该是律师学院对申请律师执业人员课程建设的一个方向性问题。我个人认为,就总体培训内容而言,律师学院的各类培训课程都应该是实践性和实务的课程。短暂的培训课程可以在学员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最初,为他们打开一扇窗。
王 嵘:当我们在考虑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培训的课程设置时,律师学院应该有一个自我评判的标准,不能以学员叫好作为课程取舍、优劣的依据,因为大多数刚从学校毕业的申请律师执业人员,习惯于授课式的学习方式,大量的听课兴趣点可能还停留在听故事、听笑话、听段子,听一些像火花一样的语言上。有时候受学员欢迎的老师不一定说明课程本身就是好的,有可能是老师个人的特点,诸如口才好、讲课有感染力等。应该看到,律师学院培养的目标不是让学员去做听众,而是受训后要登上律师职业舞台能够独立演戏的演员。因此,课程设置要看培训效果,而培训效果应该听取受训者所在律师事务所对受训者受训后的评价,即看受训者在受训后,他们的精神面貌有没有改变,工作素质有没有提升?律师学院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不要单听掌声,而要更多地关注学员的能力和行为变化,不要仅以学员的现场反映来评价课的优劣、决定课的取舍。坦率地讲,律师执业技能的不少课目是及其枯燥的,就像现在的奥运选手的训练课,没有一门是不艰苦的,最艰苦的锻炼才能成才。培训意味着你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旧习惯,必须按照职业要求养成好的习惯,这样的培训对学生固有的习惯是一种消减。我们在律师学院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避免快乐教育的原则。
二、关于课程架构
章志伟:律师学院对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培训应当体现出“法学理论与法律职业实践的对接”,使培训成为律师行业新人由“学员”成为“演员”的成材通道。如何使培训课程更加体现实用型、实务性和实在性,合乎律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体现其科学性,并符合本市律师事务所对律师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呢?
刘逸星:申请律师实习人员的培训课程设置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基础课与专业课要比例适当,在安排专业课时要参照上海律师产业发展的特性与方向。基础课是全国通用的;专业课设置要参照上海律师的业务结构或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给律师业务带来的特点。
王 嵘:申请律师实习人员的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必求全。要精选重点内容组织培训,以法律文书而言,法律文书五花八门,从中精选一种,如会议纪要。我认为对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培训可以分为大课和小课。像职业礼仪、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执业技能等通用知识以及那些听、说、读、写的技能可以用大课。小课部分有菜单的功能,像选修课一样。设计一个征询意见表,让参训学员报出自己的特长和弱项。然后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安排几个模块,对拥有某些特长或弱点的人指定配置其必须参训某些小课,在此基础上再配一些纯粹的自选课。要帮助每个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在全市一万多名律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帮助学员了解上海律师发展历史轨迹和现状。对申请律师执业人员进行职业伦理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很重要的。
丁伟晓:在课程设计上最重要的是通用课程,包括法律文书制作(各类诉讼文本和非讼文书)格式和写作要求,在大学里虽然也有法律文书这门课?熏但离实际工作尚有很大的距离。另外,一个通用能力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律师职业被称之为自由职业?熏“自由”也“孤独”。一个新执业的律师往往不知道一天应当如何安排?是去会见客户呢?还是制作文本呢?是为诉讼律师作庭前的准备呢?还是为事务所作推广资料呢?如何做出有序、系统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有像谈判技巧、讼辩技巧,这类课程是有些共性可以总结并讲授的。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培训课程应该包括:律师礼仪,这个礼仪不仅仅是衣着、举止等外在的东西,还应包含一些诸如对律师事务所制度的遵守、与带教老师及所内同行的相处。律师礼仪不仅包括彰显职业特征的仪表举止,而且包括应当遵守的职业规范。此外,还有一个职业心理也很重要的。一方面做一个“小小的”律师确实有必要建设强大的内心;另一方面也体现整个行业对新律师的人文关怀。
三、关于培训方式
章志伟:成功的入职培训应该在帮助学员获取职业基本能力,掌握职业基本知识,培养职业基本素养的同时,能够帮助学员了解职业发展轨迹,知晓职业发展现状,获取职业发展前景,从而帮助学员找到自己的职业方位,确立职业愿景。作为职前培训,我们不仅要有好的培训内容,更需要好的培训方式,请各位能否就改进律师学院对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培训的教学方式提提建设性建议。
王 嵘:搞好培训,要有好的师资,师资最好从有实战经验的法律人员中去选择,可以选择一些名牌律师事务所、品牌律师给申请律师执业人员授课。为活跃教学气氛,扩大教学收益面,有些培训科目可以采用助教制,一个科目,有几个老师共同讲授,一个老师任导师,主讲课程内容,其余老师配合担任助教,负责对导师的讲授内容进行示范、指导和督导。培训过程中,对于讲课内容,可能的话要及时练习,对学员的练习要进行指导,对学员的作业要进行点评。为了便于教学互动,同时也是便于教学受益面,对于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小课,课堂规模最好不要超过50人。
丁伟晓: 培训要取得好的效果,应当有一点作业。作业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还可以是课后的。对于学员的作业,最好要有反馈,进行点评、指导。点评作业的老师不一定是授课老师,也可以由其他老师来做。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实务教学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员之间、授课者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很重要。为了增加互动,建议在培训过程中设小组作业,七、八个人一组,集体讨论一个问题、完成一项设计、形成一份报告或发表一次讲演等等,一来培养学员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二来可以扩展教学收益面。另外,好的培训内容往往需要通过适当的培训形式来体现,规范、严肃的入职前培训,付之于一定的仪式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仪式,让每个学员留下深刻的记忆,通过仪式让学员有一种庄严感、神圣感,因此我建议培训起始要有适当的仪式。
刘逸星:培训班的教学方式可以搞得灵活一点,不一定局限在课堂里进行,可以进行现场教学,有些实务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到律师事务所现场去进行,让学生真实感受不同类型律师事务所的职场氛围。现场教学规模控制在20到30人左右,为了便于教学互动,人数最好不要超过30人。
四、职前教育要实,技能训练要严
章志伟:刚才大家都提及了对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培训掺入必要的“痛苦”,是否能请几位具体谈谈该如何操作。
刘逸星:评判一个职业培训课程是否科学的标准之一是课程能否引导学生动脑动手。也许培训过程是很痛苦,要求学员动脑和动手,但通过培训学员学会了一种思考方式,也学会了动手方式,那么你的课程就是合理的。如果你让学员像听众一样享受音乐会那样享受培训过程,那你的培训永远训练不出音乐家。我们要把“痛苦”体验融入到课程,例如培养京剧家、歌唱家,抑或是体操运动员,其过程一定是痛苦的。经过这样的流程培训出来以后,学员的演讲能力、文书能力以及电脑能力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有相应的考试检测。
丁伟晓:作为学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没有一点痛苦和压力,就感受不到学习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所以入职培训也要给学员一定的紧张感,时间的安排上不能松松垮垮,好像只是履行一种过程。现在有一些刚入职的律师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又是硕士学位,往往抱着一种不那么珍惜的心态来参加培训,因此,对学员要给予一点压力,使学员以后对培训的回忆有点厚重感。
王 嵘:培训意味着要求你要改变自己以往旧的习惯,必须按照职业要求养成新的习惯,这样的培训对学生固有的习惯是一种消减。把律师学院的入职培训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在价值取向上是有问题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不考虑调节学生的情绪,如果你每门课都板起脸,都让学员难受这恐怕不行。刚才丁伟晓律师提起的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演讲能力问题,如果一堂课让每个学员进行上台三分钟演讲,尽管对每个学员来讲可能是一种煎熬,但像这样的课却很重要。
五、教学要开放、创新,要搞活
章志伟:刚才几位律师都谈到,在增强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培训力度的同时,也要唤起青年人职业激情和培训热情。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培训工作能够进一步调动学员的参学积极性,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 嵘:要提高培训质量,就必须增强培训的教学直观性,在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培训中,可以引进庭审录像视频。上海法院多年来都有庭审现场录像,我们能否有选择地向法院调取一些庭审实况录像,选择一些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录像,尤其是征集那些成功的刑事辩护和民商事代理的庭审实况录像,如果涉及一些不宜播放的场景视频,可以通过剪辑;还可以向律师事务所调取一些成功的内部讨论案例的真实视频,提高学员的培训质量。
刘逸星:律师学院能否借鉴和引进一些欧美律师学院的培训课程。上海的律师要国际化,这是趋势,我们律师培训也要面向国际化。法律服务业有很多共性,发达国家的律师培训课程是经过百年的积淀,一定有很多合理因素和科学成果,我们可以“拿来主义”地引进,包括延聘欧美、港台资深律师讲授课程。
丁伟晓:欧美反映律师职业的影片及著名案例纪实也可以用作教学,在职业伦理方面的反映也具有共通性,如电影《造雨人》,又如BBC的《SLIK》等等。我们在培训班中可以组织学员观看这些电影的全部或部分剪接,而后组织学员讨论,从中得出结论,获取教益。
章志伟:刚才大家对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培训课程建设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使本人受益匪浅,归纳大家的建议,我感到律师学院今后对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培训中,要更加关注以下问题: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于良好的律师职业养成、健康的律师职业心理构建、规范的律师职业伦理植入和通用的律师职业基础技能的训练;二是在培训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直观,强化教学互动。教学互动包括现场互动、作业互动和网际互动;三是要不断挖掘教学资源,以现代传媒技术为依托,增加视频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引进国外的成功教学课件,也可以从影视作品中截取视频课件,还可以通过与本市法院联系,获取庭审实况视频记录。上述这些宝贵的建议,对律师学院以后对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培训,乃至其他各类培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对此,律师学院对大家从百忙之中抽空前来此参加“法律咖吧”的活动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文内容根据录音整理,为嘉宾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