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法治聚焦

法治聚焦

偷税漏税触目惊心 专家解剖"黑洞"的十大成因

    日期:2002-09-03     作者:市律协宣传部    阅读:2,896次
■纳税人与税法没有亲近感
■现金体外流动量令人吃惊
■灰色收入成税收监管盲区
■惩罚无力税法成“软柿子”

核心提示
由刘晓庆涉税案为导火索,一场以高收入者为重点追查对象的“税政风暴”正席卷全国。8月25日,北京市税务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向媒体发表谈话:在刘晓庆案件之后,还将有一批涉税违法案件被曝光;8月29日,人民网公布国家税务总局的一项测算数字:按照发展中国家个税收入应占总税收15%的国际标准计算,我国每年的税金流失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每年1000亿元的偷漏税“黑洞”是怎样形成的?
8月26日,新华社刊发消息:公安部、国税总局将联合开展为期半年的涉税犯罪专项治理,高收入者偷税将受到严惩。有敏感人士分析,一场我国税法颁布后从未有过的“税政风暴”将席卷全国。也有人提出,不从源头上弄清并且堵住税款流失的“黑洞”,仅靠这种“运动式”的集中整治,今后的税法执行会不会又从起点回到起点,而不能借此使“税政风暴”的成果巩固下去。为此,本报记者连续几天采访了各方专家,希望能给偷漏税“病因”开出一张较为完整的“诊断书”。

■偷钱耻辱偷漏税无所谓
被采访的各方专家无一例外地提出,公民纳税意识欠缺,纳税人与税法没有亲近感,是大量税款流失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俊海教授说,我们讲税法课时经常要提到美国建国初期的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曾讲过的一句话:死亡和纳税,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两件事情。我国的留学生到国外的前两三个月就会收到纳税申报表要求填写。可见在国外,依法纳税已经成为公民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国由于受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影响,职工工资普遍偏低不够纳税水平,个人所得税法1980年9月才出台,宣传力度也不够,一些人甚至不知道还有一部税收征管法,所以纳税人的义务意识和与税法的亲近感都没有形成,总认为纳税是别人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开发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700余位居民的纳税调查结果显示:51.6%的人承认只交纳了部分个人所得税或完全未交纳个人所得税。其中,13.8%的未足额纳税人表示不知道纳税是怎么回事。

■管理者意识有缺陷竟拿税法送“人情”
提出该观点的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刘海年教授,举了两个实例说明纳税意识淡薄在一些领导干部中表现也非常严重。
他介绍说,南方某大城市曾奖励过两名对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教授,每人奖金100万元。这本是一件尊重人才的好事。但是该市在宣布这一重大决定的同时宣布,每人奖励的100万元免交个人所得税。消息传出,结果100万奖金免交个人所得税造成的坏影响比奖励本身的好影响还要大。因为,作为一个政府官员并没有权利破坏税法。两位教授得到这100万元合法收入的途径只有两条,或是由市长或政府基金代缴,或是从奖金中按规定扣除个人所得税。
刘教授说,最近我们到沿海的一个开发区考察时得知,作为吸引人才的一项优惠政策,该开发区规定凡进区工作的高科技人员一律从4000元开始起征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大大高于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800元的起征线。这些由政府机构或部门自定的公然与税法有冲突的“土政策”,对公民纳税行为的不良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近日的一篇透露有关沿海某省个税起征点为1000元的报道在网友中产生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质问谁有权自定个税起征点?

■现金体外流动量让外国专家吃惊
谈到税款流失“黑洞”形成的原因,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纷纷提出,制度漏洞是税款流失的最大“暗河”。
刘海年教授在谈到此问题时说,我们到日内瓦等城市去考察,接待方给的一点伙食费或是住宿费都要通过银行才能支取,支出单位、项目,是税前款还是税后款填写得非常清楚。而我们的大量经济活动全部是现金交易,没有严格的财务制度加以限制。国外的一些专家得知我们每年有数以亿计的现金量在银行外流动的情况后,都表示非常吃惊。
另外,在目前个税收缴方面实行的代扣代缴制度也有漏洞,因为很多单位的额外收入都超过了员工工资本身,代扣代缴制度有些时候并不能反映个人收入的实际情况。
也有专家提出,我国个税实行的是代扣代缴和个人申报纳税相结合,但却没有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同时,由于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税制(各方面收入单独纳税),对个人收入难以综合计算及有效监控,也导致大量税款流失。
还有专家提出,税收征管方面的制度漏洞还与全民的信誉制度、财产申报等制度没有建立,税收申报、监管等制度不完善有关。对此北京市人大法工委主任张志坚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了解,国外对个人财产申报要求得非常严格,没有财产申报的环节,根本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

■灰色收入成为税收征管盲点
一位最近刚刚参加过有关偷漏税现象研讨会的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感慨地谈道,目前个人收入中的大量灰色收入,已经成为税收监管过程中最难以控制的流失源。
海淀区地税局有关负责人曾举例说,每年的寒暑假是中小学教师家教代课的旺季,按一般行情小学老师的代课费用是每节课50元左右,中学教师的代课费达到了每节课上百元。一位暑期给10个学生代课的教师收入就有可能超过万元。但是这些收费全部是一对一的现金交易,税务机关很难掌握和监控。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直言不讳地说,我也有过漏税的情况。现在人们的计划外收入太多了,按单位正常的工资单,研究人员的平均工资只有每月1000多元,但是目前教授外出授课的市场行情是一次课1000元,有些律考方面的辅导班一次课的授课费已经达到上万元。这些授课费是税前款还是税后款给钱者不说,收钱者基本也心照不宣地不问。
还有人士指出,文体明星的偷漏税行为从刘晓庆案发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实际上一些腐败官员收受贿赂巨额财产来路不明,权威医生多处兼职“手术刀走穴”,画家、书法家在家里卖画等等各行各业的灰色收入,正成为税款流失的“主渠道”。
张志坚主任说,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而我们的税收立法和执法手段却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税收监管缺乏常规性的有效的监管措施。

■执法力度不够使税法成了“软柿子”
刘俊海教授对此的看法是,由于各级税务机关存在人力、财力不充分,执法手段落后等客观原因,远远不能适应对十几亿纳税人和潜在纳税人收入和纳税情况的监控。
此外,虽然刑法中有关于偷漏税到一定数额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偷漏税行为的追究却远远低于对诈骗、偷盗等犯罪行为的追究。现实中偷漏税行为非常普遍,而真正受到法律追究的案例却非常少。这使得很多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偷点税被查到后顶多再补交,没什么更多的麻烦,所以造成税款在这种侥幸心理中流失。刘晓庆案发后,各地都出现了补交税款热的现象,实际上就是过去执法力度不够的一种折射。
刘教授说,法律制裁不光有制裁的功能,还有非常大的教育功能,所以建立一个规范系统的执法机制,也是堵上偷漏税黑洞的有效措施。

■权利义务不明确纳税多少没感觉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有26.9%的未足额纳税者表示即使缴税也未必能享受应有的权利。一位接受采访的事业单位职员也谈道,单位每月代扣了多少税金只是工资条上有个数字,税务机关没有任何凭证,到了退休,一辈子给国家纳了多少税,做了多大贡献自己都不知道。
刘俊海教授说,这也确实是影响纳税人纳税的原因之一。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纳税人享有要求税务机关对个人收入情况保密的权利以及申请依法减免税款权,还有对税务机关非法行为的陈述权、申辩权,对税务机关的罚款有申请行政复议权、诉讼权,要求国家赔偿权。
刘教授介绍,在国外有将纳税人的税款按一定比例记入纳税人的个人退休金帐号的做法,很多国家还都采取个人所得税与社会福利相结合的做法,缴的税越多,享受社会福利就越大,促进人们依法纳税的积极性。我们也应该在社会上建立一种对纳税人的认同感,对于纳税大户在户口准入、加入社会团体等方面,给予优待和鼓励。

■公共服务产品有缺陷使纳税人心理不平衡
刘海年教授在分析税款流失黑洞时认为,一些政府官员腐败、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缺陷,一些财产归属不清,也造成了纳税人心理不平衡,不愿纳税。
刘俊海教授说,按照税收原理,纳税人纳税不仅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一种手段,纳税人得到的回报还体现在其使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享受了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在我国目前不仅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没有形成,政府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也没有完全形成。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在国外,公民开车在路上碰到突然没油了的情况,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路上的交通警去帮助买些汽油回来,警察也会非常自觉地帮忙,纳税人的主人感非常强。而我们国家目前公务员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还有待加强,有些执法行为还不透明,一些腐败分子侵犯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存在,这就会使有些纳税人自觉不自觉地发出疑问,我是纳税人,或是纳税大户,但是我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呢?我纳的税是不是装进了哪个贪官的腰包呢?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检察日报的一篇报道也提到,有的私企老板质疑目前披露“富人逃税”的一些报道说,一个国企的领导,按照规定,可以让企业给他配备一辆奥迪车,费用都算企业的运营成本。那么私营企业家因工作需要给自己配备一辆车,为什么却不能算进公司的营运成本呢?

■遗产税未出台偷漏税款成了“子孙产业”
检察日报的一位同行在谈及偷漏税黑洞的成因时认为,作为重要税种的遗产税目前还没有出台,使一些传统观念很深的纳税人不惜以偷漏税为代价,拼命给子孙积攒财产。有些人一边千方百计地算计如何逃税,一边给儿子甚至孙子、重孙的房子都置办齐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夏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一些重要的税种还没有建立起来,使一些人对个人财产的追求无限放大,也是税款流失的一个方面。
一位刚刚从英国回来的新闻同行也介绍说,英国的税率非常高,包括遗产税也很高,那里的人为子孙攒钱的意识很淡,挣了钱基本就用于消费,除去维持家庭日常开支以外,旅游度假非常流行。

■纳税手续繁琐征收手段落后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纳税人调查显示,未能足额纳税的被调查公民中,36.9%的人抱怨纳税过程过于繁琐,没有时间办理。这个数字占纳税人所述理由的第一位。
记者在就此问题采访海淀区地税局有关负责人时,他说:我们目前所采取的申报手段有现场申报、邮寄申报和网上申报,应该是比过去只能来人到税务机关申报有了很大进步。那么纳税人为什么还会感到纳税手续繁琐呢?我想可能是与目前我们要求纳税人按月申报纳税的频率过快有关系。据我们了解,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每月代扣制,年度统一核算,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月薪制,按税法的规定应按月申报纳税,所以有些工作节奏比较高的纳税人可能会感到每月都要申报纳税比较麻烦。

■法律滞后造成有些人钻空子
张志坚主任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我国的个税法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制定出台的,那时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经济活动还比较简单,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也不是太悬殊。但是到了今天,一部分人已经实现了先富起来,社会经济活动也变得非常复杂,而税法中有针对性的规范条款还有欠缺,这就使有些人会千方百计钻法律的空子。
海淀区地税局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就此问题谈道:税法规定税务机关只能向经过工商注册的企业征收企业税,有些经营者为了逃税,不到工商机关进行注册登记,几个人凑到一起就进行一些经营活动,税务机关即使了解到了这样的情况由于法律制度不配套,也无法对其征收税款。
对此刘俊海教授也谈道,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费用的支付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征税和避税都在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甚至还有人专门出书介绍如何避税。现行税法也确实存在原则性比较强的问题,给一些研究钻空子的人留下了避税空间。但是总的看来,出现偷漏税黑洞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在于立法上的缺陷,而在于原有的税法没有很好地执行。
在采访中,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此次“税政风暴”的最大收获,应该是借此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税款流失的机会,找出漏洞、堵住源头,创建一个良好的税收征管环境,否则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今年抓出个刘晓庆,明年还会有张晓庆、王晓庆……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