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下午,上海律协国际贸易与自贸区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市百汇律师事务所举办“国贸沙龙——法律外语培训”系列讲座之“法律外语培训之美国数据抓取案例讲读”讲座。
本次讲座邀请到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律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吴清卿老师主讲,上海律协国际贸易与自贸区专业委员会委员娄耀辉律师主持讲座。共60余位律师在现场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吴清卿老师向参会人员分享了讲座涉及的英文法律术语,之后向大家介绍了讲座的主要内容,主要包含数据抓取的含义、国内数据抓取案件简介、美国经典数据抓取案件:HiQ v.Linkedin案讲读、和我国案例比较、互动提问环节共五个部分。
吴清卿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数据抓取。数据抓取或数据爬取指从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自动提取信息的行为,通常包括数据集下载、API(应用程序接口)读取、网络爬虫等技术手段,最终将数据存储至本地或数据库以供后续使用。其核心特征在于自动化获取数据的能力,涉及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和利用等生命周期阶段。
随后,吴清卿老师分享了国内数据抓取案例的情况,介绍了大众点评诉百度案、新浪诉脉脉案、还有淘宝诉美景公司案。通过这些我国的经典数据抓取案例分析,吴清卿老师表示可以发现我们国家关于数据抓取类的案件,大多数引用的就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一般条款,强调的更多是诚信原则和商业道德。
接下来吴清卿老师带领大家详细精读了美国经典的数据抓取案例,即HiQ Labs,Inc.v.LinkedIn Corporation案。本案原告是名为HiQ Labs的数据分析公司,被告是全球最大职业社交平台 LinkedIn。案件初始由于HiQ抓取LinkedIn的公开数据,LinkedIn向其发送停止函并封禁HiQ访问,于是2017年HiQ申请初步禁令即请求法院允许其继续抓取LinkedIn数据直至案件结束,并同步诉LinkedIn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干扰合同关系。LinkedIn 也反诉 HiQ抓取行为违反《用户协议》中禁止自动化访问条款、违反CFAA(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构成“未经授权访问计算机系统”、利用LinkedIn数据开发竞品也构成不正当竞争。
吴清卿老师结合美国法院的地图,向听众介绍了本案的诉讼流程,通过“IRAC”方法,即通过Issue(争议点)、Rule(法规)、Analysis(分析)、Conclusion(结论)四个方面来分析了美国法院对该案件的两个判决,分别是2022年4月18日上诉法院的判决和2022年11月4日初级法院的判决。吴清卿老师总结认为初级法院关注谁对谁错、如何赔偿,而上诉法院关注初步禁令是否合法、联邦法适用是否正确。关于该案的诉讼结果,上诉法院认可初步禁令有效性,认为CFAA适用限缩,即最高法院明确“访问授权”需以技术防护为前提;在用户协议方面HiQ获有限数据访问权,LinkedIn保留修改协议权利。关于本案的影响,吴清卿老师认为一方面在影响经济层面,另一方面在技术与合规层面。
讲座最后,吴清卿老师从数据权益归属、法律依据、司法判决结果三个方面总结了中美数据抓取案件三大核心差异分析,总结认为美国倾向于认可“没上锁的数据都可用”,而中国坚持“平台的数据平台管”。
分享结束后,吴清卿老师与在场的众多律师开展了热烈讨论与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