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掩映下的复兴中路和黄陂南路转角,有一幢样式古朴的工商银行办公大楼。这幢外表朴素简约的大楼,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贝勒路572号——原上海律师公会办公大楼。
上海是中国律师的最早发源地之一。1912年(民国元年)12月8日,中国近代史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律师同业组织——上海律师公会正式成立。1926年,因律师人数的迅速增加,原会所无法满足需要,上海律师公会决定自行购置办公场地。因为当年法租界这一特殊历史环境,上海律师公会决定选址贝勒路572号建立办公楼。1928年,由上海律师筹款75700银元建造的办公大楼落成。可以说,这里既是上海律师的发源之地,也是中国律师的发源之地。从这里,走出了沈钧儒、史良、章士钊、沙千里、杨荫杭、邹韬奋、张志让、江一平等一批著名律师。
一、寻访上海律师公会旧址“柳暗花明”
一次偶然的机会,原卢湾区司法局得知,上海律师公会的旧址就在贝勒路,即现在的黄陂南路。为探寻中国律师制度、上海律师制度的起源,传承发扬海派律师精神,培育当代律师文化,同时也为2009年的纪念恢复律师制度30周年活动作准备,从2008年起,我们就开始了寻访上海律师公会旧址之旅。
我们最初得到的关于上海律师公会历史的资料极其有限。根据这些资料得知,当年上海律师公会的办公场所位于贝勒路572号,而贝勒路就是如今的黄陂南路。于是,我们派出工作人员,专门携带照相机对黄陂南路相关路段的老建筑进行拍摄,并将拍摄照片与仅有的一张律师公会办公用房老照片进行对比。经过反复比对,并没有发现与老照片相似的建筑物。经过数周的寻访,没有找到上海律师公会的办公场所。
正在寻找工作一筹莫展,几乎准备放弃寻找的时候,突然出现了转机。工商银行复兴支路支行在准备翻修营业大楼时,通过翻阅尘封的城建档案发现,这栋楼就是当年上海律师公会的办公场所。工商银行随即将此发现通报给了所在地的淮海街道,并表示愿意尽力保护这栋楼的原有风格,同时想借这栋楼的悠久历史来发掘和展示银行文化。
淮海街道在几周前就知道,我们在黄陂南路上寻找上海律师公会旧址,因此,及时将工商银行的信息通报给了我们。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按理说,只要查找到门牌号码,就很容易找到旧址,可为什么近在眼前的旧址大楼,却费了如此大的周折去寻找呢?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楼外观发生了变化。上海律师公会大楼建于1928年,楼高三层,为阿台科建筑风格。1929年10月,律师公会正式入驻该大楼办公,一直使用至1949年。解放后,已停止活动的上海律师公会将房产交给刚刚成立的中国新法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同年11月,新法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将大楼移交上海市人民政府,遂由银行使用至今。在实际使用中,楼层由3层楼加至5层,阳台、旋转大扶梯等也被拆除,楼貌特征完全改变。二是路名不一致,大楼位于黄陂南路和复兴中路的路口,现在所用的门牌号是复兴中路301号,而非黄陂南路,与贝勒路没有对上。
旧址虽然找到了,但前面已提到,大楼所有权已经变更,要将大楼恢复到往日原貌不实际,但就此放弃又会让这段律师发展的痕迹重新磨灭。我们积极主动联系协调相关部门,多方联手,实现了保护旧址的目标。其中,和工商银行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当时,工商银行正准备重新装修复兴中路301号的复兴支路支行办公楼。在得知办公楼是上海律师公会旧址以及听取我们的建议后,工商银行决定在大楼的三楼专辟出100平方米的区域,用来建立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研究律师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律师也对旧址保护工作投入了极大的关注。2009年7月10日,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上海市律师协会、区文保所等专业领域的专家集聚一堂,召开“上海律师公会旧址”文物保护专家论证会,会议对“上海律师公会旧址”的重要人文历史价值进行了肯定,并决定筹建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在多方努力下,“上海律师公会旧址”被正式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此外,因为上海律师公会的会领导如沈钧儒、史良、沙千里等多为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所以在这项保护历史文物、留存民族记忆的工作中,民盟也给予很大支持。2010年,原卢湾区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民盟区委提交提案《关于上海律师公会史料陈列馆展览和管理工作的建议》,建议上海律师公会史料陈列馆尽快开馆。
当然,旧址被保存和旧址陈列馆的开馆,更离不开原卢湾区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在旧址被发现之初,当时的分管区长就积极参与到与工商银行的协调工作中,争取在旧址大楼中能划出区域建馆;在确定建馆后,该分管区长亲自参与建馆方案的制定,并到实地进行勘察和指导;原卢湾区区委、区政府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陈列馆筹建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建立专项经费保障陈列馆的筹建。还有,市司法局也在保护过程中对我们进行了及时有益的指导,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筹建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白手起家”
据我们所了解,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是中国国内首家律师史料陈列馆。首家就意味着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建馆需要丰富的史料和实物予以支撑。从决定建馆到陈列馆正式落成,我们大概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个过程可以说非常艰苦。在筹建陈列馆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其一是史料的收寻、筛选和整理。筹建陈列馆之初,我们掌握的资料非常有限,只有几张代表律师以及一些老房子的照片。而我们所有的资料,都是依据一本书——上海社科院陈同教授的《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上海律师》,这成为我们按图索骥查找相关史料的最重要参考文件。但是,有关律师历史的档案存放是散在的、不系统的,因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在上海图书馆和上海档案馆查找。我们特地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程维荣老师和陈同教授,在上海图书馆和上海档案局内查询了几千卷相关档案材料。然后,由原卢湾区司法局再从这些相关档案中筛选、整理出建馆所需的材料。
其二是实物的收集。为了收集更多的馆藏展品,我们采取了“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的策略。一方面,通过《法制日报》、市律师协会网站、区有线台等媒体向社会发出了上海律师公会实物征集启示;另一方面,我们将实物征集的重点放在了沈钧儒、史良、沙千里、张志让、吴凯声等著名律师后人的身上。
沈钧儒,“七君子”事件的代表人物,也是新中国首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作为上海律师公会的重要人物,在筹建之初所获得关于沈钧儒的历史物品只有文字史料。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沈钧儒的外孙——范苏苏(范长江之子),生活居住在北京。我们到北京拜访了范苏苏,并由此联系到了沈钧儒的孙女沈松、孙子沈宽和孙媳妇周秉德(周恩来侄女)。他们对此事非常支持和热心,捐赠了一些沈钧儒身前的照片,沈钧儒日常工作中使用的公文包,同时指出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有沈钧儒的系列收藏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沈宽的介绍和帮助下,我们得到了国家博物馆的支持,复制了沈钧儒当年穿着的律师袍、佩戴的徽章、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任命书和“七君子”题词的扇面。以上大部分物品在国内均是首次展出,成为我们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的珍贵馆藏。
史良,建国后第一任司法部长,为“七君子”之一,曾经担任上海律师公会常务理事和执行委员。2010年4月15日民盟上海市委举行了纪念史良同志诞辰110周年活动,我们被邀请参加了纪念活动。非常巧合的是,史良的女儿史小红也参加了此次纪念活动,当我们将筹建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一事告知史良的女儿史小红和女婿刘硕(时任民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后,他们均表示非常支持,随即捐赠了数张史良的工作照和生活照。
吴凯声曾是上海大名鼎鼎的大律师,在民国外交史上也留下了他的名字,并曾经为陈赓将军担任过辩护律师。由于吴凯声的国民党身份,关于他的史料和实物非常有限。经过多种渠道打听和走访,我们了解到吴凯声的儿子吴立岚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吴立岚教授得知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将要展出吴凯声的生平事迹后,非常高兴,当即捐出了非常珍贵的吴凯声私人照片、当年使用的拐杖和衣物,他同时告诉我们,吴凯声非常喜欢他的孙子吴征。吴征和爷爷吴凯声有着同样的法国留学经历,而且和爷爷吴凯声在一起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是吴凯声最宠爱的孙子。吴征是阳光媒体集团创始人,他的夫人是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我们到北京拜访了吴征先生和杨澜女士后,吴征先生非常慷慨地捐出了吴凯声当年撰写的《中国立宪问题》、《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对不平等条约的审视》等两本法文专著复本,其中,《中国立宪问题》是第一本用法文向法国人介绍中国宪政制度的论文,现被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那年,时逢世博会召开,按规定我们是不能离开上海的。但是为了尽快收集到实物建馆,为体现我们的诚意,在原卢湾区区委、区政府的特批下,我们三上北京拜访名律师后人,那个过程虽然很累很辛苦,但结果却是值得的。
其三是陈列馆的布展。陈列馆的布展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为了和1912年12月8日这个特殊意义的时间相吻合,我们一开始就将2010年12月8日定为正式开馆时间。但由于收集和整理史料、实物的时间超出了计划,到最后留给设计、施工的时间只剩下不到2个月了,这让我们倍感压力。原卢湾区司法局律工科的同志及分管副局长在那段时间内,除了完成日常性事务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建馆上,加班成为家常便饭,有几次甚至还加班到凌晨,可大家都没有埋怨,因为在大家都觉得这是在做一件意义非常的事。
如何在100平方米的空间内尽可能完美地展示史料和实物,如何建成一个能够体现律师行业精神、符合律师职业定位、形式精致典雅的陈列馆,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走访了一大和二大会址、团中央旧址、龙华烈士陵园,学习这些优秀展馆的布展经验;邀请华东政法大学、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法学研究所等沪上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对陈列内容和建馆方案进行论证;我们对布展内容反复斟酌、精挑细选,20余次修改陈列大纲内容……终于,在2010年12月7日,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顺利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开馆仪式,沈钧儒、韩学章、吴凯声的后人还专程从北京、苏州赶来参加开馆仪式。12月8日,陈列馆如期对外正式开馆。
三、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开馆广受关注
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以“那一天——起点和发展、那一段——执业与活动、那一代——突出的代表”为线索,以文字、实物、图片的形式全面展示了上海律师公会的发展史。第一部分“那一天”——起点和发展,讲述上海律师公会的成立,办公大楼的变迁和律师公会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那一段”——执业与活动,反映律师公会经历的不同岁月中律师所承办的经典案例。第三部分“那一代”——突出的代表,展现律师公会中具有影响力的突出代表,并在新中国法制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的律师。
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开馆至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参观者除了来自律师协会、政法院校、政法部门、政府部门等各行各业的团队,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个人,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人,他从新闻上看到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成立的消息后就立即找来。原来,老人的爷爷是民国时期的律师,也是当时上海律师公会的成员之一,爷爷希望孙子长大以后成为一名律师,逝世前将证书、铭牌交给了他,但老人最终没有实现爷爷的愿望,他一直觉得十分遗憾,今天,他看到了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他感到激动万分,精致的展馆内,熟悉的徽章、证书、律师袍,让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爷爷孜孜工作的身影……他非常感谢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所做的一切,并向陈列馆捐赠了爷爷的律师证书、铭牌等物品,老人希望通过陈列馆的展示,可以将爷爷这一代的律师精神传承和发扬光大。
的确,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的建立,对传承律师精神、促进律师事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已和上海市律师协会合作,在陈列馆里举行了上海市新执业律师首次颁证仪式;与华东政法大学合作开展第二课堂,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深入了解上海律师发展史;制作陈列馆网站、宣传画册、纪念徽章等衍生产品,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来馆参观。近期,我们还接待了上海市政协领导、香港律师协会会长,交流沟通律师业的建设与发展。今后,我们希望将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建成研究和学习中国、上海律师发展史的教育基地;传承律师精神、培育律师文化的重要平台;促进国内及国际律师行业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
今年12月8日,是上海律师公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届时,我们将在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的指导下,共同做好纪念上海律师公会成立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扩大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的影响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为黄浦区司法局党委书记)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