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崎岖小路走来
日期:2012-01-04
弹指一挥间,律师制度恢复已有30年。回想1990年我走入律师之门至今的21个年头,回想1986年高考选择志愿投身法门,回想10年前自己成为沪上第一位“十大杰出青年”中的专职律师,回想7年前当选国际最大律师组织的理事,回想执业以来的成功和挫折,艰辛和磨难,岁月蹉跎,岁月难忘,回忆往事,展望未来,不禁浮想联翩。
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是做一名“铁肩担道义”的“无冕之王”———记者,但一次极偶然的机会———“卓长仁劫机案”却改变了我的想法,使我对神圣的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6年我有幸结识著名法学家李昌道教授,一位指引我人生前行方向和影响我一生的良师益友,李教授一句“学法律是很有劲的”话让我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法律之门。1990年,作为该年度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我放弃了直升硕士研究生和在国务院侨办等单位谋职的机会,当上了一名执业律师。我难忘史焕章院长的鼓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攀登事业的高峰。我铭记国际法系领导曹建明老师的勉励:假如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执著的追求,那么成功的路就已经在自己的脚下。我更不会忘记系领导陈治东老师一番鞭策的话语:“你选择了一条崎岖的小路,而攀登小路的勇士往往比别人更早登上峰顶。”
有人说,在上海律师界里,我是一名学者型律师,我曾说,如果没有选择律师,我会成为一个学者。不过选择了律师不等于放弃了研究和著书,相反对于我来说,后者是促使我成为一名好律师的一个必要条件。事实上,自幼喜爱写作的我,中学阶段曾连续三次获得过上海和全国的中学生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小论文的奖项。在大学阶段,我担任过校报记者,采访过曹建明等多名成功人士,作品获得过上海高校好新闻奖。当律师后,工作较忙,不过我仍然坚持笔耕,记得老前辈王文正会长曾说过,律师应该能说会写。著名学者江平教授在2000年中国律师年会上将律师分成四类:政治家型的律师、学者型律师、商人型律师和讼棍型律师。其中前三种律师都是值得推崇的律师。而我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学者型律师。我觉得律师写点东西收益最大的是自己,所以我从不刻意追求自己的著作能够令人“惊艳”、能够“流传不朽”,只是想在工作之余将自己的办案心得和实践体会融会成文字,写成文章或著作。对我来说,著述写作不仅仅推动了我的律师工作,甚至成为自己律师工作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在我主编的《成才的思考———新世纪青年律师启示录》里,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自己对于著书写作的感悟:“青年律师成才之路并不平坦,恒心和毅力是前进中的双翼。著书立说也是如此,由于律师工作与法学教授等的工作侧重点不同,实务性强,律师的著书立说离不开实践的指引;由于律师的工作时间离不开客户的导航,节奏快和压力强是律师工作的两大特点,这就决定了律师的著书立说不可能用大块时间来做,只能见缝插针,忙中偷闲,点滴挥就,积少成多。这期间需要律师百折不挠的恒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有时候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在飞机的旅行途中,在出国访问的间歇,都可以有感而发,都可以构思而作。”
就这样,21年来,我在《中国法律》、《法学》、《中国律师》、《中国司法》、《亚太论坛》、《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中英文国内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合资股份公司的法律分析》一文还入选国际律师协会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论文;《境外个人购房抵押贷款的律师实务》一文在全国律师协会非诉讼业务研讨会上宣读;《银团贷款协议与B股承销协议的区别与比较》入选华东六省一市律师实务研讨会论文。而我的专著《律师的舞台———李志强执业手记》获得上海市律师协会律师专著评选一等奖;《中国律师在跨国并购中的律师实务》获得2008年“黄浦律师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我的政协提案还获得过优秀提案奖。
除了这些论文专著之外,我还编著法律方面的专著。1992年,当时年仅25岁的我就已担任《涉外经济法通论》一书的副主编,这本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出版的专业书籍,后来成为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的教学用书。21年来,我担任主编、副主编或个人专著的著作有《走进律师之门》、《律师的舞台》、《国际经贸中的律师》、《跨国并购法律实务》、《资本市场律师实务》、《上市公司发展指南》、《项目融资法律实务》、《涉外经济法通论》、《涉外经济法》、《中日公司法比较研究》、《证券律师从业指南》和《企业国有资产法解读》等10多部,还在《香港法律实用全书》、《经济法通论》、《资产重组风云录》、《中国股市早年岁月》等著作中担任编委。参与写作或被收入论文的著作有《上海涉外会计、法律理论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新规范》、《房地产入门》、《律师涉外业务探讨》、《律师手记》、《回眸中国股市》等共20多部。而2003年初出版的我与另两位行家合著的《外企改制、外资购并上市指引》一书的台湾版《投资中国完全指南》,更是受到了海内外专业界很高的评价———“第一本完整呈现中国最新官方资料的商务宝典”;“第一次由中国产官学菁英联手执笔的教战手册。”如今,当我看到书橱里自己的作品一排排、一列列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就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在台灯下苦啃案子的自己,那个在办公室里与同事们共同奋战的自己,那个在谈判现场滔滔不绝、意气风发的自己……不管怎样,“一种难以名状的滋味油然而生,往事如烟云,看到这些作品,我发现自己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律师这个行当,说白了,是靠委托人生存的。没有名气,没有资历,没有经验,就没有人愿意把案子委托给你。这个圈子里,对那种到处找案子的律师,称作“跑街先生”。1990年7月,23岁的我,开始了“跑街先生”的生涯。我跑出了一个又一个上海第一和中国第一的法律服务项目,在上海宝钢、鞍钢、上海世博会和迪斯尼等国家重大项目上留下了我的足迹。
21年来,通过耳闻目睹、通过亲身参与,我深切体会到,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市场规则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正日趋加快,法律与人们日常生活和企业经济活动的联系正日益密切。同时,我们律师的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与深化,中国律师业的发展步入了黄金时代。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使我有了参与众多涉外经济和金融证券项目的机会;是对外开放,使我能够到境外大型跨国律师事务所研修深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使我有机会受邀赴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向当地的商会和市民宣讲中国的法律,介绍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律师业发展,使我有幸受到二十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要的接见;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众望所归,使我有缘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与数十名国际法专家讨论拟定一些国际公约,等等。
我由衷地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让有梦想的年轻人有了努力的方向;我由衷地感谢我的“衣食父母”———海内外一批高素质的客户和企业家给予我的信任和支持;我由衷地感谢国家、上海市和黄浦区司法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的领导、专家以及一批前辈律师和法学家给予我热情的关爱和指导;我由衷地感谢长期以来对我学业、事业和家业无私帮助和照料的父母、妻儿、岳父母和亲友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领导和朋友。无论顺境和逆境,无论成功和挫折,他们都向我伸出温暖的有力臂膀,没有上述这些人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走到现在。
律师之门,神圣之门,又是正义之门,更是希望之门,我愿一生与她相拌,一生与她共患难,一生与她共呼吸,为了这一切,为了这一生,我无怨无悔,直到永远!
李志强:上海金茂凯德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上海市律师协会理事,黄浦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律师、荣立司法部个人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