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考核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律师文化 >> 上海律师 >> 2016 >> 2016年第06期
《上海律师》编委会

主 管:上海市司法局
主 办:上海市律师协会
编 辑:《上海律师》编辑部
编辑委员会主任:季   诺
副  主  任: 张鹏峰 朱林海
       陈 峰 邹甫文
潘书鸿
       林东品 杨 波
曹志龙
       徐培龙 陈   东

编  委   会: 李   强
卫   新
       马   朗 周知明
谭   芳
       汪智豪 连晏杰 田庭峰
       葛   蔓 袁肖铭
翁冠星
       闫   艳 洪   流 徐巧月
       叶   萍 葛珊南
杨颖琦
       顾跃进 马永健 黄培明
       应朝阳 王凌俊
严   嫣
       周   忆 施克强 方正宇
       叶   芳 屠   磊

邓海虹

       岳雪飞

主       编: 曹志龙  
副  主  编: 周   波 潘   瑜
  曹   频  
责任编辑:

王凤梅

 
摄影记者: 曹申星  
美术编辑:

高春光

 
编       务: 许 倩  
编辑部地址:

上海市肇嘉浜路 789 号均瑶国际广场 33 楼

电 话:021-64030000

传 真:021-64185837

投稿邮箱:

E-mail:tougao@lawyers.org.cn

网上投稿系统:

http://www.lawyers.org.cn/wangzhantougao

上海市律师协会网址(东方律师网)

www.lawyers.org.cn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K 第 272 号)

本刊所用图片如未署名的,请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27万律师,能办这件事的只有数名

2016年第06期    作者: 叶青    阅读 9,672 次

 国际化法律人才紧缺,须深化改革实现法学教育国际化

在目前全国27万多名的律师队伍中,能够熟练办理涉外法律业务的律师不到3000名,能够办理“双反双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业务的律师不到50名,能够在WTO上诉机构独立办理业务的律师只有数名

要服务于国家“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就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要达成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就必须要坚持学生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和教学方式国际化

 

律师事业的发展程度,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法治文明进步的程度。在我国,律师是社会主义法治工作者,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深入贯彻全国律师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坚持保障律师执业权利与规范律师执业行为并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律师队伍,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

中国的法学教育体系是全球最庞大的,接受法学教育的群体也是世界最多的,但几十年来却鲜有与人口规模呈正比的世界级法学人才。而未来,国家的利益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捍卫。

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从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看,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各国之间经济贸易、人员往来不断增多,国际法律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涉外法律事务不断增多,迫切需要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业务的律师。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律师工作会议上披露的一组数据令法学教育界感触颇深,即在目前全国27万多名的律师队伍中,能够熟练办理涉外法律业务的律师不到3000名,能够办理“双反双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业务的律师不到50名,能够在WTO上诉机构独立办理业务的律师只有数名。

这不能不说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已明显不适应国家实施的“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也不能很好地、及时地为实施国家战略提供高端的国际化法律人才支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政法院校在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对此,唯有通过深化法学教育改革才能得以根本解决,这是法学教育界和律师实务界的共同使命与责任所在。

(一)建立国内—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机制

笔者注意到,2013年全国律协制定了《涉外高素质律师领军人才培养规划》,该《规划》建立了全国涉外律师人才库,拟用4年时间着力培养300名左右精通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具有全球视野、具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跨语言、跨文化运用能力的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的复合型、高素质律师领军人才。

全国律协依托清华大学法学院已成功举办了三期“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培训班,共培训了近300名律师,并选拔了84名优秀律师学员赴欧洲参加学习和业务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华东政法大学于2011年组建了律师学院,实行教授专职院长与特聘院长的管理体制,三位专职律师作为特聘院长实行轮值院长负责制,全面主持轮值当年学院的规划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实行法学理论课程教授讲课制与律师实务课程律师讲课制,同时,实行课堂理论学习与律所专业学习并举的双轨制的教学安排,创新律师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课程开发的机制。学校还通过在澳大利亚悉尼豪力律师事务所校友的举荐下,聘请到了曾担任三届澳大利亚总理的资深劳工律师霍克先生担任律师学院名誉院长,每年来院为学生讲授劳工法与贸易法课程。国际化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化国内与海外合作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交流合作水平。

首先是开辟国际化培养途径,构建多元合作办学模式。与境外著名高校建立学生长期联合培养机制,开展多种模式的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鼓励法科学生到境外著名高校学习深造,如“31”、“22”或“13”等合作办学模式。为此,我们建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放宽国际合作办学的许可审批政策,对具备合作办学条件的高校实行申请备案制度,鼓励高校“走出去”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其次是加强国内法学院与海外高水平法学院校、律所、仲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双方的教师互派,鼓励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精通外语的青年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学习、研究,深入了解并熟悉国际规则及其运用程序,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第三要利用“高原”、“高峰”学科建设平台,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团队,聘请更多世界一流法学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到国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探索形成灵活多样、优势互补的国际师资队伍建设。

(二)积极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建立以实训、学习和科研为主的交流合作项目

现在不少国内法学院校均通过暑期项目、互派学生参加实训或毕业设计、学位论文调研、短期考察培训、海外实习、国际竞赛等,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机会和平台。我校律师学院现已建立美国Mayer Brown JSW和英国Allen&OveryStephenson Harwood三家律所香港分所,爱尔兰McCann FitzGeralf 律师、新西兰Bell Gully律师、澳大利亚悉尼豪力律所为海外律师业务实习基地。通过与国外知名律师所办案件的参与,强化实践,互相交流,接受不同国家律师与法律文化及其规则的熏陶,体会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新机会与新挑战;同时创新高校与海外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向境外企业,或者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商谈派遣学生实习,拓展海外职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完善对涉外卓越法律人才的涉外法律职业技能训练。此外,高校也可以与自贸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涉外企业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团队等人才培养环节进行合作,使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国际规则,处理国际法律事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际化法律人才的综合素质,这样更有利于弥补高校教师实务经验不足的短板,更有利于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涉外法律人才。

(三)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国际化人才必须具有出色的外语能力早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外语水平主要表现在普通大学外语四级或六级水平上,且主要是书面阅读水平上,俗称“哑巴外语”,外语“听、说、写”的能力,特别是法律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这也与“高考指挥棒”有关,即高中阶段的外语教学主要是“语法教学”而非“工具教学”。所以,大学阶段的外语教学,要结合专业进行复合式教学,一定要作为“工具”来组织开展外语教学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需要政法院校教务部门和相关院系为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就必须开设特色鲜明、极具实务指向的全英文课程。

为国际化法律人才开设的全英文课程,不仅可用以介绍英美法律制度和法院系统,也可用以介绍部门法,如宪法、刑法、诉讼法、合同法、侵权法、财产法等;既包括法律条文、法律著作、法庭审理与辩护、司法文书写作以及个案分析等,也可以包括法律英语的翻译技巧、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还可用以简要介绍英美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情况以及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公证法)等内容。通过将法律学习和英语学习良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通过自主分析和理性判断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法律英语能力与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大大提高国际型法律人才的英语培养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律英文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双语教学有助于更深入准确地把握和运用国际理论、制度和规则,拓宽学生对于国际形势的综合视野和分析能力以及国际法律事务所需要的独特法律思维能力。

总之,要服务于国家“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就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要达成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就必须要坚持学生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和教学方式国际化。

 

叶青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0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