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外籍律师谈在华办案感受――“中国人的法制观念转变得非常快”
日期:2003-11-13
作者:市律协宣传部
阅读:7,588次
近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和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在上海举办“公司律师管理技能高级培训班”。在培训班现场,记者对两位主讲的外籍律师进行了采访。这两位律师,一位叫吕立山,是路伟律师事务所北京办事处的执行合伙人。加入该所之前,曾任加拿大电网公司常驻北京的亚洲区公司总法律顾问。他有17年的律师执业生涯,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聘请的惟一一位外国专家。另一位叫马锦德,是路伟所在上海的办公室负责人,也是国际商标协会、亚洲专利代理人协会等协会的会员。 中国人法制观念变化很大 十几年前,澳大利亚人马锦德在复旦大学学习法律。他说:“我在复旦读书的时候,许多中国人表示不理解,说‘外国法律健全,你何必要到中国来学法律呢?’"毕业以后,在办案过程中,马律师遇到的中国的有关单位,甚至工商局的干部也这样说。“这说明,当时中国人的法制观念是很淡薄的。”马律师说,“但现在,这些说法没有了,中国老百姓遇事都会想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制观念已深入人心了。” 与马律师一样,吕立山律师也认为,如今在中国,不仅政府机关和行政机构,就连普通百姓,法治观念都明显增强。“现在我们在中国办案,明显感到比以前顺利得多。”他们举例说,在广东东莞,有人盗版生产Sony公司的Play Station游戏光碟。应该说,这起案子涉及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但是他们在东莞司法机关和警方的协助下,最终帮助Sony公司打赢了官司,使盗版生产商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如果在10年前,要想办理涉及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这样的案子,往往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会遇到什么‘地方法规’的阻挠,案子很难办。” 马律师提到,在办案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和当地政府机关及司法机构联系和沟通。现在,很多机构都有自己的网站网页,将资料放在网上,很方便查阅。以前的“内部规定”也不见了踪影。这极大地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和透明度,“就这一点而言,中国政府比其他很多国家做得还要好。” 就立法而言,两位律师认为,10年来,中国各级立法的范围和规模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加入世贸组织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他们说,投资环境和法治环境相辅相成,中国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需要更加健全的法律体系。“中国政府和公民都在齐心协力朝这个方向努力。” 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谈到中国律师业的发展情况,吕律师说,律师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是社会发展、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发展的产物。中国从1986年开始进行律师资格考试,2002年首次进行司法考试。目前获得律师资格者有12万人,其中执业律师有11万人左右,律师事务所已达近万家。从1993年创办至今,10年间,由于中国本土律师素质的提高,对本国法律和办案程序熟悉,中国国内的律师事务所实力越来越强,再加上其办案成本相对较低,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商愿意与国内的律师事务所合作。以路伟(中国)为例,它现在90%的业务来自投资中国的海外投资商,预计五年后,90%的客户就会是投资海外的中国企业。 “过去,外国律师事务所都认为没有必要和中国本土的律师事务所合作,因为那时的中国律师事务所发展不健全,也不会对我们产生威胁。”但是10年来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已经使外国律师事务所看到了和中国同行合作的必要性。截至2000年,已有81家外国律师事务所和26家香港律师事务所在中国内地建立了办事处。同时,中国已经批准19家国内律师事务所在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在更大的全球经济背景下,这反映出法律服务趋向国际化的特点。吕律师说:“我们和中国律师事务所的关系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吕律师坦言,与国际律师业的发展相比,中国律师业的发展,尤其是涉外律师事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某些缺陷,例如职业传统、标准和技能仍需累积;在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制度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律师事务所管理制度尚需健全等等。这都需要中国律师业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但他同时说,中国律师业应该建立起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执业标准,不应不加区别地照搬某个国家或某个时期的外国律师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