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共法律服务的平台——“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呈现法律服务多元化态势
来源:上海法治报
日期:2012-07-17
作者:法治中国
阅读:7,899次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是上海首家综合性法律服务园区。一年半以来,这一园区尝试了 “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多方机构积极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运作”的模式,稳步发展,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为开拓和深化法律服务积累了弥足可贵的经验,堪称本市在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方面的一个成功典型。
仅仅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园区 “招商引 ‘智’”工作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法律服务的态势。迄今,就法律服务系统而言,除政府机构——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外,还有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劳动法律服务中心、上海炜衡法律援助中心等公益组织,以及长宁区人民调解协会、区调解服务中心、区法律服务业协会、区众扶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区律师工作委员会、一批知名律师事务所等社会机构。入驻园区的各方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工作方式,使得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已呈现出法律服务多元化的态势。
区调解服务中心有了新天地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结硕果
2011年11月29日,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隆重召开长宁区人民调解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还举行了“长宁区调解服务中心”揭牌仪式。该区人民调解协会的成立和调解服务中心入驻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标志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结出硕果。
多年来,长宁区人民调解工作扎实、稳妥、健康发展,首创了人民调解三级调解网络机制、诉调对接机制、人民调解信访代理 “二合一”机制,创立了 “李琴人民调解工作室”、 “诉调对接中心”、 “开心家园”等一批知名品牌,专业化调解组织的培育和专业、专职的调解模式等多项工作名列全国前茅,受到最高院、司法部的肯定。 2011年,该区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深化大调解建设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经过一年的边实践边总结、边探索边完善,确定了 “区域化格局、专业化支持、信息化支撑、社会化运作、多元化参与”的发展方向,依托区校合作的优势,创建了 “长宁区调解服务中心”,并选址于该区新设置的公共法律服务的平台——“东虹桥法律服务园”。
该区调解服务中心由新成立的区人民调解协会入驻园区出面运作。凡是涉及法律服务的社会组织都将逐步引导、整合到园区中来,带动和推动法律服务业及相关行业社会资源,包括资金、项目、政策等进一步向园区聚集、放大,逐步实现 “培训、实训、孵化、枢纽、展示”五大功能。同时,以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为契机,推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工作,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有效解决矛盾纠纷,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提出改进社会管理的政策建议,帮助政府从源头上、制度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维护一方平安。
实践证明:调解服务中心既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整合全区大调解资源的平台;既依托社区,也为社区调解工作提供了专业化支撑,实现了 “上下畅通,同步推进,重点突出,实效显著”的预期目标。数以千计的当事人络绎不绝地前来调解服务中心,通过咨询、协调、和解,解决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了调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独特作用。
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入驻园区
务实开拓 力助弱势群体
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设立10年以来,始终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典型性与普遍性、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积极创新,务实开拓,走出了一条具有长宁特色的法律援助之路。如: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民工权益保护;率先成立 “长宁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志愿团”;建立 “残疾人法律援助联络员制度”和 “残疾人法律援助志愿团”等。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长期保持与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各律师事务所及公检法机关和工青妇等社团组织的良好合作,共赢发展,共助弱势群体,为实现社会正义、社会和谐提供竭诚的法律服务。
长宁区司法局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效能,将区法律援助中心迁入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从而形成了该区法律援助工作 “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体,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等社会法律援助为有效补充”的新格局。区法律援助中心贺主任告诉记者:区法律援助中心入驻园区,有两大优势:一是与已然形成的区大调解格局相匹配,法律援助与调解工作无缝对接,法律援助中心受理的案子有些可以通过调解予以解决,而区调解服务中心受理的案子有些是需要法律援助的;二是真正实现了法律援助工作全天候服务。作为区政府的机构,法律援助中心与华政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这一社会团体签订了 “合作协议书”,明确 “双方共同开展法律援助的宣传咨询活动”,法律援助中心接受大学生志愿者实习或从事其他实践活动,由资深律师传帮带,而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周一至周五及双休日的接待工作,做好当事人咨询登记等相关事宜。
如今,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将在这一新的平台上进一步理清思路,积极创新,务实开拓。首先是用前瞻的理念和长远的眼光思考和展望未来,他们以规范化、专业化为发展目标,为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更为优质、便捷、诚信的法律服务;其次,法律援助工作与时俱进,立足创新社会管理,充实工作内容,更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态度,不断完善法律援助的服务网络;再次,加强与华政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的良性合作,使法律援助中心成为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也使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区法律援助事业的生力军。
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已入驻园区的长宁区调解服务中心、华政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以及一些知名律师事务所的互动,使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新的环境,新的格局,长宁区法律援助工作无疑会有新的突破,新的实绩,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面向社会 整合资源 发挥优势
华政“给力”公共法律服务
长宁区政府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同组建 “华东政法大学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区校联合的优势十分明显,华政 “给力”公共法律服务的作用颇为突出。
经华政校委会决定,首批项目或组织入驻这一园区——
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这一中心,常年面向社会提供法律咨询、诉讼代理、民事调解、轻微犯罪帮教、法律宣传教育等服务。自1997年成立以来,已建立各类社会实践基地37处,接待来访群众逾10万人次,电话咨询4万多,回复来信1.2万封,非诉讼公民代理1000余起,出庭代理诉讼400余起,举办大型的广场法律咨询与法律宣传活动160余次。多年来,他们所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收到法人和公民的感谢信450余封、锦旗160余面,获得央视、 《人民日报》等单位的奖项30多次,相继荣获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第五届中国百个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标兵”、 “上海市老年维权示范岗”、 “青少年维权示范岗”等称号, 2010年被全国民政部、残联授予 “全国助残示范基地”称号。入驻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以来,他们兢兢业业、真诚热情的法律服务,广受当事人赞誉。
劳动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于2001年的劳动法律服务中心由华东政法大学一批资深教授组成,在我国劳动法学界享有盛誉,中心主任是德高望重的董保华教授。依托该中心的劳动法律援助项目连续9年得到欧盟基金资助,在业界受到广泛好评。入驻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后,劳动法律服务中心与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调解服务中心等组织建立紧密性联系,资源共享,已成功代理和解决了多起劳动争议案件。
司法鉴定中心。它成立30多年来,已为司法机关提供了6万余例案件的鉴定,采信率达99.9%,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司法鉴定中心业已成为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的一个亮点,它的入驻使得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了一个配套的举措。
努力打造法律咨询与服务产业的高端品牌
园区引入知名律师事务所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以打造园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园区三大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培训平台、投资孵化平台。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园区服务的优势,吸引一批法律相关企业、律师事务所等入驻或注册园区,不断提升园区发展的潜力,竭诚为上海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提供完善的法律服务。
2011年1月,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揭幕不久,上海市律师协会长宁区工作委员会就入驻之,并且充分利用区校合作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明确认识律师在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职业定位和社会责任。长宁区律工委组织律师为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生开授 《律师执业技能》选修课,深受师生欢迎;他们还选派法律援助骨干律师进驻 “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指导大学生接待群众法律咨询,切实加强法律职业共同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长宁区律工委还邀请华政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硕士,在园区内举办 “提升沟通效能,双赢应对冲突——心理学在律师职业沟通和冲突中的应用”讲座,以健全完善沟通协商机制。
“东法律服务园”所具备的成熟的法律服务平台、毗邻华东政法大学这一华东地区最优秀的法律院校等独特优势,无疑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一批知名律师事务所青睐。如创建于1995年的炜衡律师事务所多年被评为 “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单位”, 2005年6月被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授予 “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荣誉称号。其上海分所的办公地点由原先虹口区迁入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新的环境、新的运作模式,为炜衡 (上海)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迄今,已入驻 “东虹桥法律服务园”的律师事务所还有:北京天银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江苏世纪同仁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上海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上海瀚元律师事务所、上海君悦律师事务所等。这些知名律师事务所成为 “虹桥法律服务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得这一园区的公共法律服务有了一支中坚力量,同时也为这些律师事务所的拓展提供了 “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