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平等:宪法之下两个世纪的奋斗
在美国宪法下,为实现种族平等的奋斗历经了两个世纪。1777年《独立宣言》签署一年后,国会把《联邦条例》———美国的首部宪法,提交到各州政府。
1787年,宪法会议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宪法。新宪法赋予了联邦政府更大的权力,但是反联邦派也促成了一项更加保护公民权和政治权的人权法案被包涵在新宪法之中。
美国宪法史上最大的矛盾之一是一些宪法起草者同时也身为奴隶主。对他们来说,来自非洲的黑人不被视为国民而被视为私有财产。奴隶制度最终引发了美国内战(南北战争)。而在战争以后的重建时期,美国南部曾出现了种族暴乱,那时不少美国白人害怕黑人也能获得投票权。
因此虽然1865年宪法的第13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度,1866年的《民权法案》禁止种族歧视,可是直至1868年宪法的第14修正案在国会通过,才真正实现了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第14修正案的第一部分规定:“所有在美国出生或被归化于美国的人,根据其属地不同,将被视为是美利坚合众国以及他们所住的州的公民。州政府不得制定或强制执行任何法律以限制美国公民所享有的特权或豁免权;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任何州政府也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也不得否认任何人在其辖区内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
最高法院判例:和社会发展交互影响
美国最高法院对第14修正案做了更广义的解释。并且在若干方面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第14修正案扩展了对公民个人的保护。在第14修正案之前,人权法案被视为只能用于对抗联邦政府。然而,第14修正案确保了人权法案同样适用于对抗州政府。一系列的最高法院的判例(例如Bollingv.Sharpe,1954年和Adamsonv.California,1947年)表明,人权法案已经被吸收到第14修正案中,适用于州政府。但是CivilRightsCases(1883年)又把第14修正案限制于“政府的行为”,意在表明种族歧视如在私人领域依旧是被允许的。
其次,第14修正案成为增加个人权利的范围和本质的依据。第14修正案包含了针对个人权利的三个重要条款。对最高法院案例的回顾就能最好的说明个人的这些民事、政治和社会权利的扩张。
第一个条款针对公民权。它对公民权做了广义解释,推翻了DredScottv.Sandford(1857年)案对非洲裔美国人的排除。DredScott案宣称非洲裔美国人不能成为美国的公民亦不能享有任何公民的权利和特权。虽然1866年的《民权法案》已经为所有出生在美国的人赋予了公民权,但是第14修正案为这一法律提供了宪法依据。
第二个条款适用于正当程序。“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任何州政府也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即为著名的正当程序条款。正当程序条款最初的目的在于提供严格的程序权利,譬如听证的通知和形式。但从19世纪晚期开始,出现了一些实质性的正当程序的基础,包括合同权利以及后来一些基本权利,如隐私权甚至堕胎权。
第三个条款,也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采取相同的法律保护措施作为它的主题。“不得否认任何人在其辖区内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这个条款现在被称为平等保护条款,曾经被作为几个有重要意义的美国最高法院案件的判案依据。Strauderv.WestVirginia(1880年)宣称,平等保护条款确保人们有和他们的立场相似的陪审员,因此认定先前的禁止黑人担任陪审员的禁令为非法。更有争议的是,在Plessyv.Ferguson(1896年)一案中,最高法院把平等保护条款解释为为不同的种族提供“有区别但平等”的对待的基础。“有区别但平等”这一教条被奉行了五十多年,但是30年代开始已经有人对这一教条发起攻击。在Brownv.BoardofEducation(1954年)一案中,法院认为学校未能向黑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违反了平等保护条款。
虽然一些法律学者认为直到联邦政府的分支被统一和国会制定了1964《民权法案》,美国才废除了种族隔离。但是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Brown案导致了一场社会变革。Brown案重点在于:最高法院的案例是否是改变社会的最主要动因,在本文所讨论的范畴内即是指它是否是改变对种族的态度的动力和原因。Brown案成为了许多废除种族隔离案件的先例,或者更准确的说最高法院被社会大众的情绪所影响。美国从五十年代Plessy案开始,于60年代晚期达到顶峰,各个种族的公民都在通过信息传播、抗议和参与政治等方式讨论种族隔离。在这种相互作用下,社会也可能成为法院的原动力之一。因而社会和法律机关例如最高法院也相互影响着对方。
在美国宪法下,确保种族平等的实现不仅仅是律师、立法者和法官的工作,普通老百姓也在通过政治和法律机关或者社会行动和抗议发挥作用。美国为促进种族平等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进步。然而,美国社会仍存在一些种族不平等因素,在教育、住房、就业、政治参与和其他领域仍有待改善。这也就是为什么奥巴马在他的演讲中要再次大声疾呼:后代们有责任“消除存在于我们的理想和先辈们所处的时代的现实之间的鸿沟”。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