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80人
日期:2009-08-23
作者:新民晚报
阅读:2,557次
【公举东】
“南京路上好八连”所在团政治处主任
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始终不忘“我是一个兵”
1996年2月25日,新民晚报在一版头条以《一个“大学生士兵”的理想与追求》为题,刊登了介绍我的通讯,在我们部队和上海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我也和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报道写了我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等功臣和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的点点滴滴。1998年1月6日,副刊“十日谈”栏目又刊登了我的文章《农家孩子和书报》。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从一名班长成为团政治处主任。职务高了,但我始终不敢懈怠,晚报给我的“优秀大学生”的称号时刻提醒我:绝不能忘本,我是一个兵!如今,世博安保准备工作如火如荼,我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好八连”的光荣传统,为“平安世博”作出应有的贡献。衷心祝福新民晚报青春常在,越办越好。
【厉明】
上海四维乐马
律师事务所主任 上海市人大代表
上海市首届“东方大
律师”
晚报与我“心心相印”
媒体的支持和鼓励对于我们
律师、人大代表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对我们社会价值的认同。新民晚报有“一呼百应”的舆论效果,很多老百姓就是看了晚报报道后找到了我们,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1996年,记者邵宁报道了轰动一时的救人英雄闵炳忠。他为救两个小孩,自己被运输车撞倒的围墙砸断了左腿,而肇事的运输车公司却不愿承担法律责任。我事务所为闵炳忠提供无偿法律援助,晚报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跟踪报道,公众呼吁“不能让英雄又流血又流泪”。最终,官司赢了,闵炳忠讨回了公道。
我做
律师20多年,印象中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这些法律援助的案子。作为人大代表,我提出的议案,也登上过晚报头版。晚报与我始终“心心相印”。
【钱龙根】
杨浦交警支队民警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我学习文化的老师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和新民晚报结的缘。那时的晚报除了为我了解时政提供平台,更是我学习文化的老师。
我是一个站马路的交警,在红绿灯下工作了30多年。曾几何时,我也梦想晚报上能刊登我写的文字,把我的体会与晚报的广大读者交流。但由于本人笔力之限,至今也未能得偿所愿。步入上世纪90年代,晚报上刊登了我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些许成绩,当我捧读的时候,感到的不是面对表扬的沾沾自喜,而是面对荣誉的任重道远。时至今日,这些报纸我还放在家中,时时拿出来看一看,虽不能日省吾身,却能实实在在地为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指引前行的方向。
【陈峥】
上海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反扒民警 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
自行车铃声伴着晚报来
傍晚时分,当一串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伴着一句沪语“夜报来了,夜报”在弄堂的尽头传来,左邻右舍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计来到门口,取回晚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我孩儿时代晚报在我脑海中的一种定势。作为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陪伴着广大市民一同成长。
渐渐长大的我,也开始与晚报结缘,不仅从晚报中吸取养分,更能从晚报上及时获得反扒工作信息。我第一次接触的记者就是新民晚报的,与他们共同工作,让我了解了记者的艰辛。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让我敬佩,他们的责任心让我折服。从此,我知道了“爬格子”的不易。知道了一个人无论从事怎样的职业,执着、顽强是必须的。
【马人俊】
全国公安一级英模 电影《今天我休息》中马天民的原型
晚报助我形成人生信念
我今年75岁了,只比马上要过80大寿的晚报小5岁。屈指算来,看新民晚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
1950年,我上初二,公安战线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我成了一名15岁的小警察。从1955年起,我在市公安局创下“三个第一”:第一个上海市治安模范、第一个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第一个公安部全国一级英模。这些消息,都上了晚报,还配上了我的照片。
1959年,以我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今天我休息》问世,晚报又采访报道了我。从那开始,每隔几年,晚报都会采访我一次,最近的一篇报道是2008年11月的,介绍了我退休以后,参加百老德育讲师团、世博宣传讲师团,发挥余热为社会服务的事情。
回想这么多年来,在晚报的熏陶下,我形成了至今不变的人生信念:对人真情、对工作真诚、对自己真实。
【贺卫】
上海市检察一分院公诉处处长 全国十佳优秀公诉人
鞭策我经得起群众的监督
新民晚报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是不断鞭策我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媒体。
2004年,我获得全国十佳优秀公诉人称号后,新民晚报记者郭剑烽对我作了采访,刊发了人物通讯,之后陆续又有一些我承办案件的报道,我与新民晚报的关系更近了。作为一名公诉人,通过新民晚报,可以掌握最新发生的刑案,了解普通百姓对案件的反应和评论,看到专业的点评,这些信息在开拓办案思路的同时,也为我提高办案质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正是晚报,不断地鞭策我恪守法律、尊重事实,让每一起经办的案件都经得起考验,经得起群众的监督。
【袁月全】
上海市二中院高级法官 中国法官十杰
很多人拿着晚报跑来法院
茶余饭后翻翻新民晚报是很多老上海人的习惯。曾有一个老伯一见我走进法庭就对我说:“袁法官,我在晚报上看到你的照片和介绍你的文章了,很荣幸你能审理我的案子。”我一下子很感动。同时我也发现,原来新民晚报在群众的心目中是如此有分量。
自去年11月我院“袁月全信访接待室”挂牌以来,处理了无数群众来访、来信。也有人拿着报纸就来了,说是看到了“法官说法”栏目里的故事,表示他们自己身上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问我们该怎么办好。我们都尽可能地向他们解释。有位老太太临走时的话让我很欣慰:“你们这样详细地回答问题,跟我把道理讲清楚了,我也把心结放下了,以后可以好好过日子了,真的非常谢谢你们,也多亏了晚报让我找到你们。”
【崔国友】
2008年度海军十大新闻人物 海军上海保障基地九○二厂厂长
记者敬业精神激情似火
我在任职驻沪海军某部装备部部长期间,做出了一些成绩,引起媒体关注。2008年11月17日,新民晚报以《超龄舰艇保养得像刚刚出厂——记全军装备管理先进个人崔国友大校》为题,率先报道了我的事迹。
去年底,我被调到海军九○二厂厂长。新岗位对我是个新起点,唯一不变的,是每天都要花点时间读新民晚报,汲取知识,拓宽视野。今年初,我率骨干攻关研发了“可视远程维修系统”,为探索海军远程舰艇维修及部队信息化建设添上浓重一笔。
作为一名被报纸宣传过的军人,至今仍难以忘怀那些亲临一线采访的记者,他们与我一起登舰驰骋大海,他们激情似火的敬业精神,令人佩服。值此新民晚报80华诞,我向新民晚报及为其奉献智慧和汗水的记者们致以最崇高的军礼!
组稿 新民晚报政法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