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法治聚焦

法治聚焦

台湾著名律师和全国政协委员:15年友谊跨越两岸

    日期:2007-05-24     作者:人民政协报    阅读:2,199次
    

“这要从1992年说起,我还记得当时我们是在人民大会堂内蒙古厅参加活动。”

早就从全国台联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石四皓那里听说,台湾著名大律师许文彬和大陆著名女演员李羚很难得,有十几年跨越两岸的友谊。前不久,刚好许文彬率领台湾“中华两岸文经观光协会”的团队,参加河南省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记者有机会在石四皓的介绍下采访了许文彬和李羚。没想到,许文彬对当年的记忆还是那样清晰。

第34次到大陆

“您还记得咱们这是第几次见面吗?”

“每次的时间我都记在脑海里!”许是学法律专业的许文彬“天赋异秉”,竟真的一次次历数出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把李羚、石四皓和坐在旁边的台联的朋友、“中华两岸文经观光协会”的朋友听得都笑了。

1992年,许文彬参加一个40多人的台湾经贸团到大陆访问,在一次文化部的晚宴上,李羚就坐在许文彬旁边。当时李羚出演的《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在台湾虽然只有录像带在地下传播,但还是给这些台湾朋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对许文彬和这些台湾朋友的印象呢?李羚说,一些来大陆的台商包“二奶”,造成负面社会影响,所以她对台湾男人印象一直不好。在见到许文彬和这一队台湾朋友后,李羚也觉得这是一些“高层次”的人,但并没有特别的深刻印象。

一个多小时的宴会很快过去了,一桌十几个人互相交换了名片。

第二年的一天,李羚接到了一个电话。是许文彬打来的!他这次带着太太和孩子来到了北京。

李羚记得,那次,他们一起在东来顺吃了涮羊肉,她还送许文彬和他的太太一本宋庆龄画册。和这位台湾大律师15年的交往和友谊就这样开始了。

这15年里,许文彬除了1995年父亲过世没有到大陆,几乎每年都要来一两趟。他说,这是他第34次到大陆。而每次来大陆到北京,他都会打电话给李羚,并且把从台湾带来的朋友介绍给这位“国母”。

这十几年里,许文彬始终热心的是两岸民间的文化经贸交流。1996年他以顾问身份参加“台湾工业总会大陆经贸考察团”赴大陆的访问活动,得到江泽民的接见。为增进两岸同胞的友谊和了解,2002年2月,他倡导成立了“中华两岸文经观光协会”,并被推选为理事长。几年来协会举办了50余项两岸文化经贸交流活动,协会近40次邀请或接待大陆赴台的法律界、经济界、文化界访问团。

许文彬说,我是本土台湾人,祖籍福建泉州同安,先祖是郑成功的部将,在1661年就随郑成功到了台湾,如今是第十代了。海峡两岸同胞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他说,在他的家族里没有任何省籍的隔阂,家族成员中多位姻亲就是所谓“外省人”,大家相处得很融洽。而他不断地到大陆来,就是希望亲身、实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成立“中华两岸文经观光协会”,也是希望本土台湾人多到大陆走走,大陆也能多听听本土台湾人的想法。

做好两岸友谊的桥墩

1997年李羚刚好有一个机会到台湾。到台北她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是给许文彬的。那一次,许文彬把李羚介绍给了他的很多朋友。那时正赶上中秋节,看着许文彬和朋友一起对月吟诗,李羚突然觉得她以往对台湾人的不好印象在改变。对许文彬个人的好印象,逐渐成了对这个群体的好印象。

现在,李羚经常对人说,是许文彬大律师改变了我对台湾人的看法。

李羚很钦佩许文彬。“他这34次到大陆都是自觉自愿的!”这15年来,许文彬频繁奔波在两岸,积累了非常广泛的人脉,但却从来没有做过任何自己的生意,只是访问和学术交流。这让李羚感觉“最珍贵的就在这儿”,他是真心想在大陆交朋友,想纯粹做一个本土台湾人和大陆沟通的桥梁。

李羚觉得,这也是他们的友谊能坚持这么久的根本原因。他们不是一个行业,又跨越两岸,但他们推动两岸交流的心是共同的。李羚说,如果要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桥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桥墩子,每个人都不要忽视自己的影响。”

而和许文彬的友谊和交往,也让李羚更坚信:从我们的交往看,我们的思想是一致的,语言是相通的。从根儿上讲,我们就是一家人。“明月何曾是两乡?”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