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考核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内动态 >> 国内律师

国内律师

2011上海律师辩论大赛背后的故事

    日期:2012-05-18     作者:陶丽萍 仲 峥    阅读:7,793次

对于上海律师来说,2011年度无疑是与辩论赛有缘的专业技能练兵年,挟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论辩大赛夺冠之东风,上海律师辩论大赛又如火如荼地凝集了业内外的关注度,这股硝烟一直蔓延到20123月随着黄浦卢湾队的夺冠方尘埃落定,但为之而引出的话题却依旧活跃。

作为本次大赛会务工作组的成员,笔者有幸参与、目睹、亲历了大赛的风雨历程,可以说筹备工作推进的每一小步,我们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如履薄冰、似有芒刺在背,虽竭尽所能,但总感有不足与缺憾。诚如辩论赛本身,胜负可能只是一时,经历本身却最为宝贵。谨以此文记录大赛背后的闪光与感动。

一、契合律师特点  直指社会热点———做好辩题遴选这道颇具难度的多项选择题

 

辩题是辩论大赛的基石,既与比赛的公平公正性息息相关,也与大赛的精彩程度丝丝紧扣,更关乎比赛的格局和格调。如何做好辩题遴选这道多项选择题,成了大赛组委会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其过程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

开宗明义诸葛会。大赛分管副会长黄绮适时召集了相关业务研究会的主任开了一场“诸葛会”,业内资深律师先来了一场“头脑风暴”,明确了出题思路:以律师的视野关切民生问题,以法律的视角思辩时政热点。在历时1个多月的时间内,相关研究会进行了辩题论证研讨,提交了近30道辩题。大赛办公室又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了分类归纳,提交大赛组委会审议。组委会成员经过认真审议并通过无记名投票,最终确定了大赛的各轮辩题。

在初赛、复赛轮环节,《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引发的多个辩题成了选手们激烈对决的热点。正所谓“法越辩越清,理越辩越明”,难怪有律工委主任感叹这几场辩论赛无疑是学习该部司法解释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还要将辩论的方法引入律工委日常业务培训学习新法规之中。

“受贿定罪数额标准是否应当提升”、“法律是否有情”、“司法执法是否需要兼顾‘弱势群体’”、“不交钱不抢救,医院是否应当担责”、“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责任”等这一系列的辩题不仅饱含了专业性,更不乏浓浓的人文情怀。

峰回路转群英会。复赛期间,律协获悉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有意录播全部半决赛以及决赛的比赛,这令我们倍感兴奋和欣慰,同时怎样能使这4场比赛的辩题更符合电视播出的要求,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棘手的问题。

黄绮副会长急召刚刚载誉而归的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第一名上海律师辩论队教练组成员紧急磋商,认真研究了已入选的半决赛、决赛轮的辩题之后,普遍感到其中有些题目专业性有余、而可视性与普法性稍弱。为了不影响下一阶段的选手备战,教练组成员需要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提出更为完善的辩题建议,虽然还没有从疲惫的状态中完全恢复过来,但是他们却丝毫没有推托之意。一周之后,“为好心人免责立法利弊孰大”、“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法律监管不力还是道德沦丧所致”等近10道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辩题如约而至地发到了大赛办公室的邮箱。经过组委会的审核后,确认了辩题以及备选辩题。

二、挑战复活机制  勇于修整规则———冷静应对赛事制度设计安排这道新型应用题

 

本次大赛首次尝试引入了复活机制,怎样运用该项制度于辩论赛,无论是在之前的大专辩论赛中还是专业的律师、检察官、抑或是法官辩论赛中均无先例可循,只能靠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为了让更多被淘汰队伍中的辩手人才多一次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本次大赛设计规则之初就在复赛轮环节“自我加压”地设计了复活机制,这的确也给之后的会务工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不小的压力。根据规则,评委从复赛126淘汰队伍中选出2名辩手,加上复赛63淘汰队伍中选出3名辩手,共计5名辩手组成联合辩论队(4名正选队员,1名替补队员)参加半决赛以及决赛。

超级变变变———调整赛制破茧重生。初赛过后,晋级复赛的参赛队伍纷纷向大赛组委会反映和要求:越来越多的辩才为本次活动所吸引,建议能重新整合所在区资源,调配参赛队员。大赛组委会陷入纠结中:变动规则,比赛精彩程度肯定更胜一筹,但擅动规则必然会引起部分人的诟病,且之前历经1个余月的报名材料收集工作又将化整为零,工作量成几何倍增加;维持规则,组委会不会承担任何风险,而部分的优秀辩才将就此丧失本次大赛的机会。如何抉择,考验着组委会的智慧与胆识,组委会会商后认为如果重整队伍是绝大多数队伍的意见,为了比赛的精彩程度,以耐心和诚恳说服少数队伍,好在之前未提出意见的队伍也通情达理。于是,所有队伍在复赛轮有机会重新组队:多名之前蛰伏的辩手才俊,就此闪亮登场。

复活冲冲冲———齐心协力凤凰涅磐。复赛过后,如何组建复活选手联队又成了摆在大赛组委会面前的一道课题,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该支队伍不能以律协名义参赛,但又无法依托任何律工委,如何保证其日常训练及经费来源?组委会决定:力邀十二年前首届上海律师辩论大赛冠军队成员之一,东方大律师游闽键担任领队以及教练统筹训练以及队务工作;律协拨付日常训练经费,并由负责大赛会务工作的市律协公关部兼顾协调后勤保障。日常业务繁忙的游律师爽快地答应了大赛组委会的邀请,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如复活队决赛与其所在区的浦东新区辩论队相遇,他将要求回避。这令组委会长舒一口气。

生活无论是喜还是悲,总是充满戏剧性。复活选手联队在半决赛中仅以一票之差惜败对手,而在决赛中争夺第三名时的对手又恰恰是浦东2队。

游闽键教练壮志未酬,又不得不为回避的问题,向大赛组委会请辞。而我们又不得不重新为该支队伍在短时间内重新物色合适的领队以及教练人选,昔日徐汇律师辩论队的风云教头,央视法律讲堂的主讲人杨波律师进入了组委会的视野,杨波律师临危受命,倒也从容不迫。他自诩为“浮萍老道”,第一时间重新召集这支屡败屡战的队伍,见面后的第一堂课不是剖题,却是倾听,了解并分析每个队员的特点,“羞花公主”、“玉面杀手”、“激情王子”、“儒雅战神”以及“博士辩手”,这些形象又风趣的绰号重振了队员们的信心与势气。他们不断地刻苦训练及磨合,团队精神加之默契度与日俱增。这支明星联队在决赛中势如破竹勇夺季军,其中3名队员入选了十佳辩手名单。

三、时时率先垂范  事事精益求精———有条不紊答辩会务组织这道颇费周折的论述题

 

大赛会务组织工作内容最为琐碎、条理却需格外清晰,笔者视其为一道大型的论述题,环环相扣、来不得半点马虎与差池,难度大、压力更大。好在我们有强大的后援团的鼓励与支持:

市司法局局长吴军营、副局长刘忠定等领导时刻关注着大赛的进程,观摩了决赛并为获奖队伍颁奖;各参赛队伍所属区政府、区司法局的领导也放弃周末休息的时间为本区队伍比赛助威加油;包括会长盛雷鸣、秘书长万恩标在内的大赛组委会运筹帷幄,召集多次专题会议,着力解决大赛筹备进程中的实际困难。而本次大赛分管副会长黄绮、副秘书长刘小禾更是以身作则、倾尽全力,以女性独有的温婉与细腻,带领我们克服筹备过程中的一道道坎儿,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办了一届周期跨度略长、参与度较高的辩论大赛。

那些朝五晚九的日子,我们和假日说再见。大赛的五轮比赛都是在双休日举行。为了保证大赛的公平公正性,初赛的全部11场比赛需要在紧连着的双休日车轮大战连轴完成。两轮复赛、半决赛以及决赛比赛又成为每个月必占据我们一轮休息日的主题活动。初赛及复赛的场地是在律协使用频率最高的报告厅,比赛日前的周五报告厅还要承载着其他业务研究委员会的公开讲座活动,往往17时下班之后,我们才能开始布置会场。半决赛开始,我们移师高校,又借助电视媒体的录播,会务工作要求更高,不仅需要事先与电视台、学校反复联系沟通,明确每个环节的独特要求,比如说演播车的停放、电源信号的线路等。每次布置会场,我们都和搬家一样,齐齐出动。由于会场很大,布置起来,需要楼上楼下地跑,本来穿着羽绒服还瑟瑟发抖的我们,在没有开启空调的房间也觉得热乎乎的了……

每到比赛日,我们感觉自己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不断地奔走,不沾椅子;不断地联络,不沾口水。连平时非常注重的三餐定时也已抛在了脑后,囫囵地塞了几口面包又开始准备下一场的比赛了……虽然事无巨细均已事先规划以及做好了预案,但我们的心总是一直悬着,惟恐有什么疏漏,因为我们不想辜负太多人的期盼,因为我们想呈现最流畅的比赛过程……

每当比赛日的赛事全部结束,观众们由衷地感叹“场场都精彩”时,我们才能略微松一口气,直到此时才意识到未穿高跟鞋的脚却还是那样的酸胀、口干舌燥饥肠辘辘,有时胃都在隐隐地作痛进行抗议……

那些文山信海的日子,我们对自己说坚持。笔者将辩论赛的会务文件材料准备工作包括前期的活动方案、比赛规则、报名通知等,在每轮赛前,按照不同的主体,文件材料准备需分为六大篇章:一、领队篇。提醒领队所在队伍比赛签到时间,及时传达组委会规定的注意事项等。二、主持人篇。起草主持人台词的串联本,与主持人沟通赛事的规则以及流程,融入创新与幽默的元素。三、嘉宾篇。根据组委会确定的人选,联络嘉宾,起草并递送邀请函。四、评委篇。根据组委会确定的人选,联络评委,起草并递送邀请函、评选规则以及注意事项等。五、观众篇。每轮比赛开战前至少提早一周以上,发布观赛通知,将这场视觉盛宴及精神大餐,让更多的律师以及法学院的学生分享。六、工作人员篇。根据每轮比赛不同的要求和特点,起草一份详实的分工安排,每位工作人员人手一份岗位职责要点。

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我们还在为征集统计组委会成员关于辩题的审核意见而在忙不迭地接收传真,拨打电话,收发邮件,以确保分组抽签仪式的顺利进行;当别人已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悦中,我们还在为寻找半决赛以及决赛的高校场地奔波忙碌……

那些辩战胶着的日子,我们向队员说加油。原本理应渐入佳境的比赛一开始就呈现高潮迭起,竞争异常白热化,所有队伍的参赛选手以及他们的后援团都是卯足了一股劲,紧张焦虑的心绪自然是荡漾眉间。为了让参赛队伍释放紧张的心情,更好地发挥水平,每次比赛之前,我们都独辟专门的休息室,使正反双方队伍分开休息,八宝茶、咖啡、巧克力、牛肉干……一应俱全,为的就是防止辩手晕场,失去宝贵的亮相机会。

决赛的舞台背景设计,以蓝色为主基调,凸显了律师冷静理性的职业特点,条条交织的细线展现辩手缜密的逻辑思维,并辅以粉红色的点点星光,寄寓着我们希望通过苦心经营的大赛发掘更多律师明星的炽热心情。

四、付出汗水热情  收获成长感动———欣慰于辩论赛的意义润物细无声育人于无形

 

前期筹备4个月,比赛历时近半年的辩论大赛,凝结了众多人的心血,笔者常思其意义之所在:

与其说这是一场竞技大赛,不如说是一次颇有声势的上海律师专业技能大阅兵。海派律师独有的思维之深刻性、论证性、敏捷性以及风趣幽默的表达、精致优雅的仪态都一览无余。然而区县之间水平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尤其是少数远离中心城区的律工委由于辩才的匮乏,导致组队、训练都相当困难。正如盛雷鸣会长所言:辩论大赛不仅能提升律师群体的业务水准,而且还能在全行业形成专业技能大比武、大练兵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律师更专注于对自身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的培养与提高。这也正是举办此次大赛的目的和初衷。

与其说这是一场竞技大赛,不如说是一堂别具一格业内外生动普法的宣传大讲坛。《新闻晚报》形容大赛是“律师铁嘴舌战社会‘痼疾’”,《新民晚报》则称大赛“辩法为民”。的确,本次大赛举办伊始,就不仅定位为展现律师群体良好形象的平台,更视其为一次珍贵的履行律师社会普法教育责任的良机。

与其说这是一场竞技大赛,不如说是一个律师界济济一堂充满激情与温情的大聚会。诚如黄绮副会长在开赛致辞中讲到的:“在辩论赛的筹备阶段,我们已经看到了律师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团队合作、相互配合的协作观念以及以老带新、辅助提携的传承传统。”每个参赛队伍所在区的律工委都是上下一条心,全体总动员:德高望重的老律师担任教练,悉心传授经验呕心沥血;中坚力量的资深律师担任领队,甘当绿叶亦师亦友帮衬新人;80后甚至85后青年新锐律师勇挑大梁,镇定自若大放异彩……

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身为幕后工作人员的我们,都默契并心照不宣地共持一颗“赶考”之心,视自己为“考生”,把辩论赛场当“考场”,以业内外的口碑为“考核标准”。上海律师业也将始终秉持这股“赶考意识”、练就“赶考本领”、永葆“赶考精神”,清醒看到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自我检视、自我加压,共同推动上海律师业工作实现新发展、新突破、新跨越。●

(作者单位:市律协公共关系部)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0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