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扎根于基层这片沃土——宝山区司法局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纪实
日期:2007-10-08
作者:冯贵娟 潘周洁
阅读:4,685次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是党对干部队伍的一贯要求。
2007年是宝山区机关作风建设年,区司法局紧紧围绕机关作风建设主题,采取切实措施,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党风促政风带行风,进一步密切了与基层单位的联系、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力地推进了司法行政各项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工作重心前移领导“蹲点”办公
在宝山区司法局,每一位领导都有自己负责的联系点,这是局党委制定的《局领导班子联系基层制度》规定的,规定要求领导应与基层单位保持经常联系,及时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事实上,联系基层,这早已成为局领导们的习惯。
有一阶段,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有根发现,有一位律师情绪有点低落,他立刻对此进行了深入了解,得知原来该律师想转所,但碍于自己是由该所从外地引进,所内合伙人对自己有引路之恩,所以难以启齿,但事务所的专业方向又对自己事业发展有一定阻碍,而此时,所内其他律师知道后也有了不同想法。一时间,一件平常的转所事件在这个团队意识很强的事务所中,激起了阵阵波动。了解情况后,周局长对症下药,分别找所内主要人员谈话,分析了事务所和律师自身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大家的思想问题,使双方愉快达成一致意见。
2007年4月,为推进区公证工作发展,周局长作为联系人在区公证处蹲点,从大厅接待到案件受理、办证、案例讨论,周局长整整“盯”了一个月,之后,他指导公证处出台了“争创一流业绩、争创一流队伍”活动方案,使宝山公证处的改革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破”案追根溯源结案力求完美
今年,宝山区司法局接到任务,负责某上访案化解工作。此案的源头不在司法局,但宝山区司法局坚持化解工作一盘棋的大局观念,按照上级“案结事了”工作要求,迅速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由业务能力强且有法院工作经验的副处级调研员、基层工作科科长为组员的专门工作小组开展化解工作。
此案多年未曾化解,当事人是个老上访户,但专门工作小组有攻坚之心,克难之法:
其一、用真诚热情化解对立情绪。工作小组几次联系当事人见面,对方表示要上班没空。但当专门工作小组放弃自己休息时间,带着礼物、带着热情主动上门的时候,当事人被感动了。工作小组先后5次到当事人家中,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适时教育引导,在和谐的交流氛围中,当事人对化解工作的对立和提防情绪逐渐消除。
其二、在严谨细致的工作中寻找化解工作的合理方案。为查明核实相关事实,工作小组在一周内先后10多次走访了有关部门,全面了解情况、咨询相关问题,通过严谨细致的工作,终于核实了当事人诉求的合理成分,并提出了化解方案。化解方案与当事人见面后,当事人表示基本可以接受,并书面作出了承诺。
其三、以耐心、恒心应对当事人的反复情绪,始终坚持工作目标。当事人作出书面承诺后,工作小组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牵头下,召开了与当事人原工作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现接管责任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会,商量落实资金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就在工作小组千方百计将资金筹措到位,通知当事人前来签订协议的时候,当事人又出现了反复。当事人的出尔反尔,给办案化解工作带来了新的阻力,但承办干部没有灰心,始终坚持耐心疏导,既掌握原则,也注意操作上灵活性,合情合理地为当事人解决了困难。当看到最后的化解方案时,当事人服了,表示从此息诉罢访。在三个月的化解工作中,工作小组投入了感情,倾注了心血,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受到了市委政法委的表扬。
深入基层走访破解工作难题
2007年8月,由三名局领导分别率队,宝山区司法局的三个工作组在十天时间里,冒着暑热,带着局机关的心意,走访了全区所有街镇,召开由村居委调解干部和司法所干部出席的座谈会,认真听取基层意见和建议,现场解答和解决了一批基层关心、烦心的问题。
空调滴水问题引发的邻里矛盾,是夏季矛盾纠纷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彻底解除病根的方法是安装空调滴水管,但对安装、维修费用问题如何解决,调解干部们感到缺乏手段。为此,在座谈会上,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当场为大家作了辅导,并绘制了工作流程图。调解干部在座谈会上纷纷交流工作体会,有的流露也出工作中的困惑和茫然。局领导当场表示,将着手建立基层调解干部工作交流平台,以提高广大调解干部的业务能力。
宝山区司法局工作组在慰问走访的同时,也带着很多问题,律师与村居委结对后服务情况怎么样?
村居委对司法局各职能科室、对各个司法所工作开展有什么建议?对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什么意见?每到一处走访,宝山区司法局便积极宣传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及时介绍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最新进展。基层的干部说,宝山区司法局的走访像是长征的宣传队,向我们做了宣传培训,丰富了我们的业务知识;同时也是播种机,传播了工作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还是战斗队,帮助我们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可是机关干部们说,走访基层对他们来说是学习,基层一线的同志们的工作让他们深受感动。走访基层也是对机关工作的检验,机关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只有贴近基层工作实际,才能切实指导好工作,使司法行政工作充满活力。
目前,在宝山区司法行政系统业已形成上下互动、密切联系、互相支持配合的良好氛围,司法行政队伍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各项工作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启动快速通道维护民工合法权益
2007年5月26日下午,宝山罗泾镇洋桥村一企业在加工、运输木屑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四人死亡,五人受伤,死伤者均为外地来沪农民工。死伤者家属得知情况后,一行六十余人来沪要求政府负责赔偿,情绪非常激动。
安排善后工作 提供法律服务
此案发生后,宝山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迅速成立“5.26”善后工作组,对死亡、受伤的家属进行了妥善安排。并及时召开相关职能部门会议,通报了有关“5.26”案件的情况,并要求区司法局指派援助律师迅速介入,为“5.26”案善后事宜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22位援助律师在区局党委的带领下,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充分运用现有的法律知识,妥善处理“5.26”安全生产特大事故的善后工作,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
在整个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22位援助律师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对政府、死伤者家属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特别是切实做好了群众最为关心的伤亡人员赔偿、死者遗体火化、家属在沪期间生活安排等有关事宜,时时处处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众的关怀。
短短一个月,援助律师围绕为“政府排忧,为百姓维权”的目标,用实实在在的工作,真诚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司法为民的内涵,实践着司法为民的追求,谱写了一曲司法为民的美丽诗篇。
牢记社会责任 坚持司法为民
22位援助律师们在参与“5.26”案善后事宜的处理中,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事故现场,援助律师分别与4位死亡者、3位重伤者家属进行了多次见面洽谈,耐心细致地做好死亡、受伤者家属的思想工作,稳定他们的情绪,并及时了解其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赔偿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宣传和安抚工作。
如何界定“5.26”案的赔偿问题是化解“5.26”案的关键。为此,援助律师们多次召开会议,集思广益对此案进行细致分析,对死亡者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赔偿协议的条款、如何确定赔偿主体、如何穷尽权利的主张等问题进行研讨,并走访区相关职能部门,最终达成共识。同时,瑞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振荣律师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出具了《关于5.26案民事赔偿法律适用的比较》的法律意见书,对工伤损害赔偿、非法用工伤亡以及雇佣关系人身损害赔偿的利弊作了比较,为“5.26案”的定性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徐晓建系死者徐建的弟弟,几年前,徐建与妻发生争执,其妻(石桂梅)带女儿外出,徐建为寻找女儿吃尽苦头,后与岳父发生纠纷坐牢三年,得病出狱。出狱后一直由徐晓建照顾至今。在“5.26”案发生后,徐晓建提出哥哥的赔偿金他也应该有权继承,便与石桂梅就继承徐建的赔偿金问题发生争执。为此,承办律师徐伟明感到,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律师不能挑起争端,而是要制止争端;不能制造分歧,而是要解决分歧;不能混淆是非,而是要有公允的态度。为此,徐律师奔波于当事人之中,了解权利主张人与死亡者的真实关系,并向双方宣传法律,讲明道理,在徐律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下,该起赔偿纠纷成功化解。
在“5.26”善后处理案中,如同徐伟明律师那样敬业负责的律师还有很多,他们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地处理着每起“5.26”案件赔偿事宜。
在援助律师们一次次的奔波中,4位死亡者家属的赔偿金相继得到了落实,死亡者善后处理的费用也得到了补偿。各项费用的到位,为妥善处理“5.26”案件打下了基础。
奉献一片真情 办实事解难事
在“5.26”善后处理中,宝山区法律援助中心及时启动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立案审查,及时参与,在援助中还积极做好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
死者杨清海家属的援助律师将赔偿的法律适用以及赔偿标准告知其家属,家属对非法用工的定性无疑议,但就上海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9569万元有疑议,指出曾在有关资料中看到2004年上海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就达到3万多元,2006年的职工年平均工资不会少于3万元。律师把从网上下载的上海有关部门公布的标准给家属,家属执意要看“红头文件”。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同志放弃休息,走访了相关部门,查找到有关文件,并多次与当事人进行沟通,终于消除了当事人的疑惑,与其签署了协议。
通过一个月的援助工作,“5.26”善后处理案中4位死亡者的赔偿事宜全部结束,22位律师以其专业特长和执业理念,真正起到了“为民、利民”的作用,律师的社会职能得到彰显,为宝山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