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越来越流行的热门词汇,“人肉搜索”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最近,反“人肉搜索”第一案——一名女白领的“死亡博客”引发网友对其丈夫王菲及父母、第三者的“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个人信息披露于网络。不堪忍受压力的王菲将三大网站告上法院,也使“人肉搜索”由网络现象正式上升为法律问题。
昨天下午,市律师协会组织相关律师、专家,围绕“人肉搜索”利弊、后果、规范等问题展开探讨。
“很强”还是“很暴力”?
顾名思义,“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可谓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在“人肉搜索”的背后,其实是网友群体的集体声讨、铺天盖地的批评,还有无穷无尽的从网络到现实的“追杀”,成为通过网络而聚集的强大社会力量。
无论是辱骂灾区人民的“辽宁”女、虐猫事件的主角,还是车展上的最美女清洁工,只要网络上“一声令下”,所有遭遇“人肉搜索”的人几乎都无所遁形,从名字、年龄、工作单位、到电话、手机、家庭住址等全部曝光于网上。
上海得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商建刚律师表示,“人肉搜索”只不过是表象,本质是一种网络共享和互助的延伸和体现,它无形中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潜移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不少人通过网络提供帮助给别人,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难以顾及的部分。但如果超越法律界限,就容易越界为“网络暴力”。
自由与隐私两难全?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对2491名公众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五成(47.3%)公众认为“人肉搜索”是不是网络暴力要“视情况而定”,近八成(79.9%)公众认为应该更好地规范“人肉搜索”。在这近八成的反对声中,“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人肉’的对象”的观点为数不少。不少人在感慨“人肉搜索”“威力”的同时,也担心自己一不小心成为砧板上的“人肉”。
上海徐易朱律师事务所律师、猫扑网的斑竹蒋嵩表示,“人肉搜索”是猫扑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它将互联网的能量放大,确实容易引发隐私纠纷。如何既维护互联网言论自由和共享的精神,又不侵害他人的隐私,需要制定相应规范甚至法律。网站也应该尽到提醒和警告义务,起到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谁来为后果埋单?
眼看“人肉搜索”已经成网络热门名词转变为法律现象,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网络主管张健敏表示,美国《时代》周刊称这种大规模的“人肉搜索”为中国特有的现象。因此,不能任其无限扩大,否则以后人们哪怕不做亏心事,也会担心有“鬼敲门”,再没有隐私可言。
为此,他认为,网络上虽然都是匿名者,但网站应该建立严格的相应条款,监督管理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一旦发生侵犯他人权利的现象,网站应该承担连带责任。相关的法律也应对此进行具体规范,给“人肉搜索”戴上“紧箍咒”。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虽然我国在司法实践中,没有法律明确保护隐私权,但对个人隐私权采用间接保护的做法,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保护的范畴。最高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因此,认为在网上可以为所欲为是不可能的,应该将相关网站组织起来,大家共同遵守一个规定,让“人肉搜索”成为一片相对纯净的天空。
相关链接
“死亡博客”引发的反人肉搜索第一案
2007年底,一个叫姜岩的31岁女子,因为丈夫有了第三者想与其离婚,从24楼跳下自杀。她生前写下的、后来广为人知的“死亡博客”中,将其自杀原因归咎于丈夫王菲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这些内容在网上公开后,论坛众口一词痛骂“负心郎”王菲与第三者。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公诸网络。
最美“清洁工”
2008年4月23日,一位在北京车展现场的红衣MM被人偷拍,十几张工作照被发布在了网上。
人肉搜索结果:这个女孩的一切资料被暴露在世人面前,她开始求人们放过她。
“辽宁女”事件
2008年5月21日上午,网络上的一个沈阳女孩辱骂灾区人民的视频瞬间激起网民们的愤怒。成为点击率最高、评论回复最多的事件。
人肉搜索结果:网友通过IP地址,找到上网的具体地点,随后,找到QQ和QQ空间,里面存储的相关资料均被公开。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