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是6月上旬,按照以往的常规,5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即将出炉。而再回顾近几年来的数据披露情况,似乎又可能有部分券商“未卜先知”,提前公布“接近到令人发指”的数据预测。是什么让他们在经济数据上“先知先觉”?一条泄露经济数据秘密的黑色利益链条正随着中央调查和媒体跟踪慢慢浮出水面……
泄密:“鼹鼠”的故事?
“国家统计局严厉谴责任何泄露还在保密期数据的行为,我们相信任何违法的行为都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统计局也一直高度重视发布前数据的保密工作,为此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程序,进一步缩小了涉密数据的人员和范围。”在4月15日统计局一季度数据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强烈谴责了这种数据泄密行为。他还表示,要进一步缩短数据生产到发布的时间,尽可能减少数据被泄露的风险。
这是因为就在此前,有媒体精准地公布了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同样的事情在1月和去年6月也出现过,更早之前的2008年7月也曾有境外媒体提前公布了这些重要数据。在这一系列的数据泄密事件中,表面上都是由媒体引发的舆论漩涡,但真正的幕后黑手却指向了某些国内券商,包括一些中字头的顶级券商。而且,这些数据泄密事件背后,都隐隐约约牵扯到了金融市场的利益。
“今年的几次数据泄密事件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在3月底就有宏观部门的涉及人员相继落马。这些人职位不高,多是处级干部,但都位于能提早接触到数据的核心部门,虽然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但应该是作为公诉的刑事案件处理。”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统计局办公室和央行研究局的一些人员已经相继离岗。不过,对于是否追究涉事券商的责任仍未有定论,而且这些机构一般都是通过中间人收买资料,比较容易撇清关系。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就曾对媒体表示,提前泄露是因为太多部门在数据正式发布之前就已经看到了。“在统计局公布之前,个别的部门先公布了,其实统计局也是很有意见的,我们怎么控制得了。”贺铿此前对媒体表示。
一般而言,政府部委的机要部门的人员获得数据更加容易一些。以央行研究局为例,其主要职能是,围绕货币政策决策,对经济增长及运行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跟踪金融法规;跟踪研究我国产业政策和其他部门经济动态以及货币信贷、利率、汇率、金融市场等重大政策的执行情况等。
其中,研究局的一个处室承担了编制央行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的职能,该处室的工作人员接触到的统计资料相对较早。其实,一些政府官员与金融机构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许多券商乐于聘请政府宏观部门的官员在公司担任职务,不少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也多有政府背景。
数据泄露带来市场波动
早在去年6月9日,在一场券商的策略报告会上,一位宏观部门的专家以个人观点的方式,公布了一组5月份数据,包括市场极度敏感的CPI、信贷以及出口数据,其预测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约6300亿元;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1%,中国5月份出口同比增长约50%,达1300亿美元左右。这组数据与2天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数据高度相似,其中CPI更是一模一样。在数据泄漏的当天,沪指上涨了2.78%。
在去年年中CPI抬头后,市场情绪转移到通胀恐慌之上。媒体和券商纷纷在CPI数字上做足了文章,不仅财经媒体每个月初都发稿预测数据,各大券商也都在每月初集中发布上个月数据的预测报告。去年11月份CPI意外冲高到5.1%,但在数据发布的前2天即12月9日,市场即流出了CPI冲高至5.1%的消息,当日沪指跌1.32%。
不过,随着政府多项强力的价格管制措施出台,市场预期通胀水平将大幅回落到4.3%以下。但是,一些顶级的券商预判断通胀压力仍然很高。中信证券在其1月初的月度数据前瞻报告中表示,预计12月食品价格将有所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CPI将达4.6%。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以及国内需求转强,预计PPI环比继续为正。
中金公司的宏观报告预判,估计去年12月份食品CPI环比下降0.1%,非食品C PI环比还会维持一定涨幅,使得12月份整体CPI回落至4.5%。统计局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PPI同比上涨5.9%。当日,沪指大跌2.92%。
其后,由于央行在2月份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宣布加息,业内普遍预计1月份CPI可能破5。但在数据发布的前一个周末即2月12日,就传出了1月份CPI或显著低于预期或为4.9%的消息。2月14日,外媒引用匿名人士消息称,由于中国调整了CPI的权重,1月CPI同比上涨4.9%。当日,沪指大涨2.55%。这一数据在2月15日也得到统计局数字的证实。
直至4月份,经济数据泄漏事件再次发生。香港媒体4月14日援引不具名消息称,中国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3-5.4%。同时公布的数据称,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800亿元人民币,M2同比增幅为16.6%。这两个数据惊人地吻合了实际数据。
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在数据发布前也预测,中国CPI可能出现“双峰”走势,3月份CPI预计将在5.5%左右。电价可能先实行结构性调整,待通胀趋缓后再上调部分地区居民用电价格。陆挺认为,3月份CPI从2月份4.9%的水平回落的可能性非常小。至于加息,未来数月密集加息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不过2011年余下时间只加息一次的上行风险略有增加。
其实,早在4月10日晚间,市场就流出了两个3月份CPI“传言”版本。有机构的经济学家表示,我们在13日得到两个消息。一个是5.8%,另一个是5.4%。因为通胀数据对市场存在影响,所以我们不排除这些传言是故意散播的可能性。
宏观预测利益链条
对于那些提前获得经济数据的机构和人士来说,这些数据可能意味着可观的经济利益。
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包括CPI在内的经济数据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十分敏感的经济指标,不仅直接关系到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而且是政府未来经济政策放松或紧缩的风向标,如果提前得到经济数据,就创造了一个投机性交易的机会。
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对于经济数据更为敏感。在有传言1月CPI低于预期的2月14日,当时从债市可以观察到,因投资者感受到数据低于预期可能会带来紧缩预期弱化,投资者进场做多导致收益率下行。
投资者正是利用所获数据与市场预期的差异进行获利的。如果债券投资者提前获得的数据比市场普遍的预期乐观,可先期购入债券,等待正式消息的发布;如果获得的数据较市场预期悲观,则提前卖出债券以控制风险。
一名曾从事过基金行业的人士也对记者表示,能提前拿到数据无论是对于券商还是研究员都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如果一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对于宏观数据总是能准确地预测,就可以获得基金更多的“分仓”收入,相关的研究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派点”。
由于基金没有自己的交易席位,只能通过券商的席位进行交易。券商的基金分仓交易就是指券商从基金分得更多的仓位。这会给券商带来两大好处,首先是可以带来大量的手续费收入,其次是产生大量的交易量,还可以提升券商的市场占有率。
“宏观研究员拿到宏观数据准确,跟行业研究员拿到公司数据准确是一样的,如果你总是拿到的数据很准确,客户就会愿意跟着你做。”他说,不仅仅是对基金,对于其他大客户也都是如此。
而预测的准确性是券商考核研究员的主要指标之一,能更早、更快地获得数据体现了研究员获得信息的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一能力将直接与奖金挂钩。
“券商会有一部分奖金对研究员进行奖励,更准确的预测将可以让研究员分得更多的奖金。”上述人士表示。他进而透露,其实一些信息并不总是会体现在研究报告中,研究员更多是通过短信、MSN、网络等工具来传播数据。
数据泄密:不可不查!
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有CPI数据提前泄露的传闻,这已成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统计部门权威性的一颗“毒瘤”。每次数据提前泄露事件被曝光,有关部门都要表示“严厉谴责”,但此后却难见任何调查结果公布,也没有涉事官员被处罚。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这个数字不过是反映了我们的物价感受。但是,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提前获得这些数据,或者有意泄漏这些数据,往往意味着能够得到真金白银的利益。
在4月14日,香港媒体提前曝光内地经济数据后,全球金融市场也因此激起了阵阵涟漪。路透社当日《外汇动态》新闻的标题即《美元挫跌,泄漏的中国经济数据激发风险偏好》,该报道称,美元指数DXY挫跌至近16个月低位,此前泄漏的中国经济数据略胜过分析师预期,推动欧元兑美元升至1.45美元附近。
在国内金融市场上,这些消息泄漏的前后,市场都发生了较大的波动。有金融业界人士分析说,如果有机构利用这些数据在市场套利,普通投资者将蒙受巨大损失。事实上,在包括新加坡、德国等在内的许多境外市场上,都有中国指数在期货市场上市;如果在中国抛售A股,在境外做空中国指数,那将能够成为A股暴跌的真正赢家。数据泄密事件牵扯的利益纠葛已经越来越大,这可能也是高层决心严惩数据泄密的原因。
调查行动最新进展
两部委副处级官员涉案
3、4月份,国家统计局办公室一名秘书与央行研究局宏观经济研究处副研究员伍超明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迄今仍未回办公室。
上述两部门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名副处干部被抓,可能与掌握的敏感数据外泄有关。其中伍超明多次给券商作报告,从中获得了利益。
而近3年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CPI)等关键数据频频被提前曝光。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国家统计局严厉谴责任何泄露还在保密期数据的行为。
另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国家发改委和券商也有人员因数据泄密被调查。国家发改委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与数据直接相关的宏观司暂时没有人接受调查。而经济运行局是否有人受调查尚不清楚。中信证券也否认与数据泄密有关。
据记者了解,国家统计局接受调查的是办公室一名副局长的孙姓秘书。该秘书在2007年从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笔试、面试等程序,录取为公务员。此人毕业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获硕士学位。
相关人士透露,该秘书作为一名副局长的专职秘书,属于副处级,除了可以直接获得有关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敏感数据外,其余的物价等数字也可以看到。该秘书比三总(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统计师)共用的一名秘书级别要高。
该孙姓秘书在今年2月24、25日,还陪同副局长到南宁考察规模以上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数据核查工作。相关人士透露,有安全部门参与调查此事,时间应在三四月份。此前媒体报道仅机要处人员涉案离职的说法并不准确。
不过,截至目前,该孙姓秘书的数据泄密情况并未进入司法程序。统计局内部仍未通报此事,包括人事部门也不了解具体案情。
国家统计局过去也曾传出某级别较低的秘书被怀疑泄露数据,不过此后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接近人民银行的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此番深陷数据泄密而被捕的,也有人民银行研究局宏观经济研究处的人士,其中之一是身为研究处副研究员的伍超明。
上述权威人士告诉记者,伍超明案发于今年3-4月份,而其发表在某门户网站博客网页上,最后一篇署名为《当前的房地产政策导致房价大幅反弹的风险很大》的文章,日期为2010年12月2日。
实际上,包括统计局、央行、发改委在内的掌握核心宏观数据的人士,往往是机构的座上宾,这些处长们掌握的不仅仅是区区几个宏观数据,更是政策的大方向。
据了解,该人士毕业于天津一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在北京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再后来在央行金融研究所、央行研究局工作。伍在天津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在《经济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过重要的有关虚拟经济的文章。
央行研究局的一处室人士告诉记者,一般只有宏观分析处可以得到这些比较核心的抄送数据。这些处室的人员在外有所讲课和兼职,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过关于讲课放开到何种程度,这就需要个人把握了。一旦出事,就脱不了干系。”这位人士说。
记者致电伍超明,其手机仍处于关机状态。伍的博士生导师则以其离校久远,不愿多谈。
上述人士透露,此番深陷数据泄密门的,除了人民银行、统计局等掌管宏观数据等核心部门外,发改委也有相关人士卷入其中。而与此关联最大的券商、基金等机构也难脱其咎,该人士透露,有相关券商人员接受调查。但中信证券研究所内部人士回复记者时表示,媒体提到的研究报告是该所2010年12月13日发布的宏观经济月报,其中对12月份的数据有个预测;但统计局的数据是在2011年1月20日才公布,中间间隔38天,不存在数据泄露的可能。
除策略分析师外,也有券商高管积极参与了经济数据的“竞猜”游戏。5月10日,即4月经济数据公布前一日,中信证券一高管在微博发言,“传4月份CPI为5.3%。超预期!”11日答案揭晓:4月CPI同比上涨5.3%,与其预测一字不差。
但在6月7日,记者重新登录同一微博时,却显示“此微博已被原作者删除”。
法律法规待完善
如何处分未细致规定
为了防范和打击经济数据泄密问题,各国都纷纷加强相关立法试图堵住“漏洞”。美国1996年10月通过了《经济间谍法》,该法不但对已经实施的犯罪进行追究,还对“意图”犯罪以及共谋犯罪行为进行处罚;德国联邦政府设有专门的经济安全工作委员会,政府情报机关和反间谍机关联邦宪法保卫局直接负责对经济间谍风险的评估和防范。
而我国每年都有CPI数据提前泄露的传闻,已成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政府公信力的隐患。据记者了解,包括CPI、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经济数据在未披露之前基本都属于涉密数据,有的属于机密级,有的属于秘密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下称《保密法》)的规定,机密级国家秘密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秘密级国家秘密是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
同时,《保密法》也规定,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但如何进行处分,《保密法》中没有更为细致的规定。
为防止数据被泄露,缩短数据传递链条是各国宏观经济数据部门采取的一个有效措施。 为减少数据被泄露的可能性,中国的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接近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统计局已经将CPI数据生产和发布的时间差从72小时缩短到48小时,并正在考虑和论证进一步缩短数据生产和发布的时间间隔的可行性。
著名经济学家叶檀指出,虽然我国《刑法》第398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到目前为止,惩戒以记过为主,动用家法的次数远大于国法。如果泄密以小惩戒的代价获得大收益,还能获得券商数百万元的首席经济学家的前景,泄密者当然前赴后继。因为制度激励机制正在鼓励这样的行为。
让失信者无前景,无钱途,才能真正警戒后人。
(本文综合经济参考报、山东商报、证券日报、京华时报及南方网等媒体稿件)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