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镇原则上只设一家收茧站
广东蚕茧产量排名全国第五,收购量却排名第七,有六成以上蚕茧被省内外非法茧贩收购。近日,广东省经贸委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我省拟出台《广东省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实施细则》维护鲜茧市场流通秩序,“桑园面积1万亩以上的市县,原则上同一乡镇(场)范围内只受理一个收购企业或设立一家收购站”。
此外,目前省政府正协调有关部门,计划将蚕桑生产移交农业部门管理,解决全省推进茧丝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和专项发展资金问题。
英德51家茧站无证经营
省经贸委副主任刘晓捷透露,去年,全省蚕桑种植面积达80万亩,蚕茧产量68750吨,全国排名第五;但是,去年蚕茧收购量仅有41163吨,全国排名第七。统计数据表明,广东的蚕茧收购率非常低,只有40%左右,也就是说,全省约60%的蚕茧被外省茧贩或本地无证茧贩非法收购。这与广东茧丝绸产业大省的地位并不相符。
在有“中国蚕桑之乡”誉称的英德市,产茧量60万担,成为全省最大的县级蚕桑基地。但是,由于没有丝绸公司、机构不健全和监管缺位,被业内评为“三最”地区:蚕茧收购市场秩序全省最乱,蚕茧质量全省最差,行业税收流失率最严重。在最混乱时候,全市竟设有60家蚕茧收购站,只有9家办有经营许可证,每年约有2/3的蚕茧非法流入江浙地区。在粤西的阳春、化州和徐闻等地,情况大致相同,除少数几家合法茧站外,其他大多数是广西、江浙地区的非法茧贩。
打白条将取消收购资格
省经贸委副主任刘晓捷坦言,目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规范茧丝市场秩序方面监管还不到位,政府除做好本地茧丝绸产业发展规划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鲜茧市场的规范和整合。可喜的是,今年6月,国家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了《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法》,国家农业部前不久亦下发《蚕种管理办法》将进一步加大服务监管前移力度,防止茧丝价格大起大落。
按规定,“谁投资、谁发展、谁受益”,在同一区域内不得重复交叉设置蚕茧收购点。具体为:桑园面积低于500亩或年收鲜茧低于1000担的市(县),原则上不受理企业申报鲜茧收购资格认证;桑园面积500亩以上不足1万亩,或年收鲜茧低于1万担的市(县),原则上只认定一个鲜茧收购法人经营单位;桑园面积1万亩以上的市(县),根据当地鲜茧收购布局划分,原则上同一乡镇(场)范围内只受理一个收购企业或设立一家收购站。原则上一个经营主体(法人单位)只发放一张《鲜茧收购资格证书》。
刘晓捷强调,对于有如下行为之一的,省经贸委将责令限期整改或取消其鲜茧收购资格:超越《鲜茧收购资格证书》核准区域从事收购活动;超出辖定范围收购鲜茧,引起蚕茧收购秩序混乱;不执行《广东省桑蚕茧评级计价办法》,不按质论价,强买强卖,“打白条”,蚕农反映强烈;以及长期不报送或不如实报送鲜茧收购情况等等。
产业管理将移交农业部门
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公司总经理柯惠琪认为,尽管广东近年发展势态良好,但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后配额时代的贸易政策变化、产业链前端的蚕桑业传统生产方式等没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省丝绸集团2000年授权经营后剥离行业管理职能中的农业部分,尚未有相应部门承接,致使广东蚕桑业发展一直游离于大农业之外,蚕桑生产指导、蚕种生产及市场准入的主管部门缺位,而这次计划将蚕桑生产移交农业部门,有可能解决这个困境。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