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法治聚焦

法治聚焦

立法就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日期:2007-11-23     作者:新华网    阅读:1,353次
    由于现行《文物保护法》中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定很"原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将于明年出台,从而可以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保护责任等进行详细规范。(11月20日新华社)

以立法手段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做法,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早就开展了,如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曾就阆中古城保护而专门制定一项地方性法规,湖南省更是在2004年的两个月内先后两度立法,分别用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和湘西凤凰。但事实早已证明,为数不少的地方立法首先在动机上就值得怀疑:有的是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而临时抱佛脚,有的是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推出的政绩秀,更有不少是为堵塞舆论对其保护不力的批评指责而做的应景之举,因而不仅未能阻挡历史文化名城被破坏的步伐,许多更被批评为"缺乏统一性和严肃性"的地方短视行为。

那么,即将出台的《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这一既有统一性又具严肃性的形式,带着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使命而来,就能够破解上述多重困境吗?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所以陷入上述困境,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无法可依,也不在于现行《文物保护法》的不可操作性,而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失去制衡的权力,对于专家学者们痛心疾首的呼吁,新闻媒体长篇累牍的曝光,市民们义愤填膺的抗议,地方政府或置之不理,或阳奉阴违,最后总是毫发无损地我行我素。以浙江定海古城的保护为例,1999年,浙江省就制定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但当年定海民众就此对地方政府提起的行政诉讼,却接连遭遇败诉。近年来所有类似以地方政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几乎很少有胜诉,原因当然不是于法无据,而是源于司法往往会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

可以说,只要制衡地方公权力的平台没有建构完善,专家、媒体以及社会公众的联手力量都将无法与之抗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困境就将持续。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