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枝傲立,横而不流——评《律师文摘》
日期:2006-09-25
作者:《中国律师》主编
阅读:1,459次
所谓爱,不用多言,自然与各位读者一样,爱不释手、爱屋及乌。
所谓恨,是因为编辑们把《中国律师》原本要做没做的、想做还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做成了。
江平教授在为中国政法大学与法律出版社合办的连续出版物《中国法学文档》作序时,曾深有感触地说,在法学文章书籍多如牛毛充斥于市时,读者们茫然了。每逢这种时刻,总想起两种人来。“一种人是绝好的书评家,他能最客观地将一本书的笔上生花之处、精到绝伦之处介绍给你,使你能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去寻找书市中的精品,这种人是你读书中的指路人。
另一种人是绝好的编著人,就像《唐诗三百首》的编者那样,从几万首茫茫唐诗大海中精选出三百首;像《古文观止》的编者那样,精选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古文精品,绵绵流传几百年。这种人为我们搭建了天梯,省却了我们爬梯的辛苦和时间!可惜,这两种人中的优秀者已经不多了!书评家往往成了广告商,编辑作品成了谋财之道。”江平先生的感叹是有哲理的。据我看来《律师文摘》起到了绝好的编著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律师文摘》的成功感到欣慰。
有一个观点,看来谁都不能否认,那就是:律师也是文人。所以,“律师要不要读书?”是不必讨论的,要讨论的是“律师应读什么书?”中山大学刘星教授认为,对律师来说,“读些文气、书气、学气,当然还有正气,且与社会正义和法律思考相关的文章,应当成为律师日常阅读的一个内容。”按照《律师文摘》主编孙国栋的定位,《律师文摘》是以“提升律师人生境界,提高律师业务水平”为宗旨,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编辑理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中外经典,重点突出思想性、国际性、前瞻性。可见,《律师文摘》将“指路人”与“编辑人”二者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
律师,是一个看起来很美、说起来很烦、听起来很阔、做起来很难的职业,是否美、怎么烦、是否阔、如何难,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在这里,你不可能读到千篇一律的领导讲话、一看就是关系稿的官样文章,你也不可能读到追逐时髦的应景注释。在这里,你可以读到你不知道却不能不知道的法治往事,可以读到来自国外的经典著作,可以读到成功律师为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读到著名律师成名之前的心路历程,可以读到业内高手富有成效的操作规程。在这里,你能了解到“美国总统大还是最高法院大?”、“沃伦法院为什么被称为人民的法院?”你能感悟到“法律与哲学”、“历史与法律”、“法律与智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你能体会到“律师的内功与外功”、“律师修养的三大要素”、“如何走出律师事务所发展中的‘怪圈’?”在这里,文笔优美、文风优雅的“随笔”,精到细致、精确点评的“书评”,提纲挈领、点到为止的“观点集萃”,以思想为基础的“法理沉思”、以业务为主旨的“业务进阶”、以前沿为导向的“业界瞭望”、以创新为核心的“管理之窗”、以真相为原则的“史海钩沉”,均值得我们多读、细读而复读。不过,如果能在每篇文章或重头文章之前加个按语,文后加个评语,相信就更能体现“指路人”与“编辑人”的角色使命。
据说,你要知道如何做人,就要看《读者》;你要知道如何作文,就要看《读书》;你要知道如何做法学家,就要读《法学家茶座》。这里,我要补充一句,你要知道如何做律师,那就要看《律师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