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好事,我也捐!”当听到美兰监狱成立服刑人员特困家庭子女助学基金会时,海南三亚的杨老板立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谭亚陆,海南省昌江县石碌镇香岭村农民,黎族,小学文化。2005年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2006年9月,海南省美兰监狱监狱长高晓成来到谭亚陆家,在这次家访中高晓成看到,这个拥有6个孩子的家庭家徒四壁,生活十分困难,其中两个孩子因没钱交学费而无法进学校读书。在给孩子们留下两百块钱的同时,高晓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个人犯罪理应得到应有的惩罚,但他们的家庭,他们的下一代是无辜的。服刑人员因家庭特别贫困导致子女失学,甚至危害社会,已成为长期困扰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要解决好这一矛盾,仅凭以往简单的“关得下、管得住、跑不了”是行不通的。应该了解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最牵挂的是什么?是什么最有可能影响他们安心改造?高晓成组织人员在家访中了解到失学的孩子对求学的渴望。看似封闭的监狱实际上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服刑人员远离社会,但他与社会又有着不可隔离的关系,他的家庭、他的子女生活、学习都或多或少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一个服刑人员除了自身改造服刑之外,他最关心的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婚姻问题。二是子女是否被歧视以及他们的生活和上学问题。三是父母身心受到的伤害。”这其中最为服刑人员所关心的就是子女的生活和上学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服刑人员的失学子女中,有64.7%没有得到过救助。据有关报道,在海南抓获的一些少年扒手中大部分都是10几岁的孩子,其中最小的只有9岁。这些孩子基本都是失学或根本没上过学的。
“监狱虽无职能解决这3个问题,但监狱改造罪犯的目的促使我们有义务解决服刑人员关心的问题。一些慈善机构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要把资助特困服刑人员子女上学的做法规范化,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于是想到了成立服刑人员特困家庭子女助学基金会。”
2007年4月21日,美兰监狱服刑人员特困家庭子女助学基金会成立。助学基金会由分管监管改造的副监狱长任委员会主任,成员有教育科科长、狱政科科长、监察科科长、财务科科长、工会副主席。基金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科,教育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基金会的具体事务。助学基金的资金来源有:监狱企业捐助、监狱民警捐助、服刑人员自愿捐助、其他捐款、基金的利息。助学资金须专款专用,只限于支付服刑人员失学子女上学的必要费用,具体标准为:小学每学期50元/人、初中每学期100元/人、高中每学期300元至500元/人。凡在海南省美兰监狱服刑的服刑人员,确因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力支付子女上学费用,经基金会调查核实的,均可享受该项资金,对改造表现突出的服刑人员优先解决。
高晓成向美兰监狱全体民警、职工和服刑人员发出倡议,呼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救助服刑人员失学的孩子!这一倡议得到了广大民警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签字,定期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来捐给基金会。此举在服刑人员中也引起强烈反响,一些服刑人员主动提出捐款要求。据介绍,目前,美兰监狱来自各方的捐款已近13万元。
“我们成立这个基金会就是要呼吁全社会以及我们的同行在这方面都有所举措,通过行动解决数万服刑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做了,就会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来。”高晓成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