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律师:打造航运中心法治之基
日期:2006-10-13
作者:党文俊
阅读:5,843次
上海市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份开始,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4个月创出月度历史新高。照现在的势头,上海港今年全年的吞吐量有望超过新加坡,坐上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的第二把交椅。另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自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中国各级人民法院和海事法院共受理一审涉外商事海事案件63765件,其中上海海事法院更是占了相当数量。随着上海港吞吐量的与日俱增,涉外的海商事案件也稳步高企。
对此,上海市律师协会海事海商法律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金玉来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以增强国际航运企业的信心,为上海的航运中心建设一个公平的法治环境,上海的海事律师,责无旁贷、肩负重任。”
一战告赢世界最大航运公司
2000年的夏天,台风“派比安”袭击上海,这场台风的意义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无非是为酷热的夏天送来清凉而已。但对于上海的海事律师来说,却送来了告赢世界最大航运公司,一战成名的机会。
2000年8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了多家中国货主的多批出口货物,这些货物都由世界上最大的航运公司———法国达飞轮船有限公司的“达飞塔尼亚”号轮负责运输的。
8月29日,“达飞塔尼亚”号轮离开上海港驶向宁波港途中,遭到台风袭击,约70个集装箱落入海中。中国人保按照法律规定赔偿了货主损失后,随即对法国达飞提起诉讼。
据了解,法国达飞航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航运公司,海事诉讼的经验相当丰富。 而代理中国人保的上海律师金玉来在庭上,用装满整整一个旅行箱的证据文本证明了事实,最后上海海事法院判决中国人保胜诉。 “没想到上海律师在海事领域有这么高的水准,看来我们下次打官司要请上海律师了。”拿到判决书,法国达飞亚太地区的负责人,颇为感慨地表示。
据了解,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海事律师在律师群体中,被誉为“精英中的精英。”旨在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正在涌现一批像金玉来这样具有国际水准的海商海事专业律师为中国保险、航运企业闯进由英美传统海运强国把持的国际航运市场,保驾护航。
拿来主义培育本土精英
1984年,上海出现了海事律师的雏形。当时,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上海分会贸易促进会为处理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鲜事———海商海事纠纷,在法律顾问处专门成立了海事室,6位律师是上海滩最早的海事法律服务工作者。
“说是海事律师,但其实一开始谁也不懂,什么提单、碰撞、共同海损,这些术语都是边摸索边学的。”时任海事室主任的金玉来颇为感慨地表示,“海事法律不健全、学习资料全英文,没有任何国际司法实践经验、国际惯例与国内法律冲突……上海的第一代海事律师,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起步的。”
成长最好的办法是“拿来主义”,据金玉来介绍,国际最权威的海事法律杂志英国《劳埃氏法律杂志》成为了当时海事室律师们人手一册的“黑宝书”,“可以说,我们这批海事律师就是通过这本法律杂志,完成了海事法律知识的原始积累。”
从1984年上海海事法院的成立,到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法》颁布的这9年,被金玉来定义为“启蒙期”。这期间案件逐年上升,但每年全市不过千件,专业从事海事法律服务的律师没有几个。
1993年颁布的《海事法》,无疑是打开上海国际海事服务市场之匙,在1993年到2000年这7年的“快速发展期”中,上海的海事案件从每年40件一路升到超过百件。“案件数量大了,标的额也大了,审判水平高了,专业的海事律师也出现了。”
2000年至今,进入了分化阶段,一方面,海事法律服务的高端份额,正被少数几家实力派内资专业所和一部分外资所瓜分;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物流龙头企业的抢滩登陆上海,上海商事海事法律服务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
一流航运中心需要一流海事律师
德国著名国际航运公司GEO亚太区负责人李女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亚太的集装箱吞吐量持续走高,上海这座迷人的东方大港,对我们这些跨国航运公司,充满诱惑。从硬件设施、港口地位、发展势头上看,上海都是我们市场开拓的最佳选项,我们很希望有专业的本土海商海事专业法律人士,担任我们进入中国航运市场的引路人。”
据了解,目前全国真正有能力用英语作为办案语言,熟练运用国际海事规则,通晓国际货运、贸易、代理知识,深谙中国法律的高端海事律师不超过100名,远远不能满足国际运输公司的法律需求量。
据金玉来介绍,从事海事法律服务,最需要实战型精英。上海的专业海事律师事务所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有着自己的海外商业伙伴,比如很多所和德、法、英、美、加等国多家国际海事律师事务所有合作关系。“合作,就是累计实战经验最好的途径。施彼之长以制彼,对于上海本土海事律师的成长相当重要。海事法律服务,是英美等传统海运强国垄断了超过百年的领域,游戏规则就是他们制定的,要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竞争,必须在纯熟掌握规则的同时,融进自己的理解,这是进入这个圈子的关键。”
金玉来表示,国内的律师不是没有优势,价格就是其中一个大优势。不过撇开价格优势,国内还是有不少差距要追赶的,专业素质不尽人意,特别是涉外法律人才和适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贸易、商事和航运中心需要的高端法律服务人才远远不足。
毫无疑问,2006年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海商海事等涉外法律业务在整个法律服务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在国际法律服务中,紧跟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潮流非常重要。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律师应该抓紧“十一五规划”中,上海港“亚太枢纽港”的定位所提供的巨大商业机会,着重在国际海事纠纷、海上运输保险、船舶代理、船舶建造、船舶租赁等方面加强法律服务。律所更是必须打破传统的小而全和只能做本国业务的局限,向国际化、专业化和高层次化方向发展。
作为亚洲海事法律界最权威的机构“新加坡国际海事仲裁中心”的仲裁员,金玉来已经为中国大陆的海事律师争取到了话语权。走向海洋强国的中国,需要洋山港这样出色的硬设施,也需要能提供高水平的海商海事法律服务的软环境。在国际律师事务所抢滩上海海事法律服务市场的现状下,上海需要更多具有国际水准的本土海事律师来与之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