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内动态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新华社区:“三方协商”唱响六部曲

    日期:2006-09-08     作者:劳动报    阅读:3,451次
    2004年新华社区工会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后,为了防止“空转”,积极有效地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经过探索和学习,形成了“联席会议、紧急约见等“六项”制度,促进了社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发展,也使工会的职能得以充分体现。
劳权聚焦
     2004年1月,对长宁区新华社区工会工作者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通过多方努力,特别是在社区(街道)办事处和党委的关怀下,建立了政府、企业和工会三方参与的社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有了先进的协商机制,还需要防止“空转”,使机制发挥最大的效能,从而为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服务。新华社区工会采取了边探索边学习的方式,他们首先依托这一机制,积极在社区内的1200家企业中推进集体合同,并使签订的集体合同执行率达到了100%。进而,他们为了确保三方协商机制有序、有效运行,推出了“联席会议、日常走访、代表培训、紧急约见、督促检查、评比表彰”等实实在在的六项制度,既促进了社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发展,也使工会的职能得以充分体现。合理冲撞迸火花在六项制度中,联席会议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该社区每年举行一至二次的联席会议,参加联席会议的成员主要是三方协商机制领导小组成员,根据需要,适量增加相关人员。联席会议一般采取一事一议制,即根据社区内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调整工作思路,提出新的想法,落实新的举措。“合理冲撞”成了联席会议聚集众人智慧火花的别称。今年2月,联席会议在讨论修改区域性集体合同过程中,有的成员提出,集体合同中设立的职工两年一次的体检要有法律依据,否则有的老板不服气;有的成员提出,像三八妇女节等,企业女工放假参加社区公益性活动也要有法律依据,只有严谨过硬的依据,集体合同才会顺利推进。经过多次讨论,区域性集体合同出台后,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认同和执行。日常走访是联络感情的“增稠剂”,了解企业动态的“观察哨”。每月数次,该社区工会组织有关人员走访企业,走访的形式,既有抽检,也有巡视。通过走访,社区工会掌握了企业动态,也与职工和企业领导联络了感情。不久前,一个企业推出了一个新产品,但企业聘用的外来务工者嫌收入低,新产品生产有难度,辞职人数骤增。社区工会了解这一情况后,既做企业思想工作,让老板适度增加员工的工资;又做员工的思想工作,使想走的员工留了下来。结果,企业的新产品顺利推向了市场,职工也得到了实惠。职工代表培训增加了社区工会系统民主管理的厚度和深度。该社区工会采取二级培训制度,即社区职工代表参加区一级培训,居委一级的职工代表参加社区工会的培训。培训每月一至二次,累积至今,职工代表培训已千余人次。这样的培训,既提高了职工代表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也提高了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水平。不久前,该社区一家企业的职工代表就提出,为了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社区工会应该引入专职律师。社区工会接到这个提案后,十分重视,在社区内找到一位专职律师,使其加入到社区工会维权行列中。该社区不仅重视对职工代表的培训,也十分注重对普通职工、外来务工者的培训,他们为外来务工者开设综合保险缴纳专项培训,上门进行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现场培训,还向外来务工者赠送了500多本政策解答读本。紧急约见解矛盾在六项制度中,紧急约见就像天气预报中的高温红色警报线,社区工会不轻易动用,一旦动用,就说明有紧急情况发生。有一家转制企业,转制后职工对企业股份分红产生了矛盾,有的职工四处上访,有的还有过激的行为发生。社区工会知晓后,立即汇同居委会、商务楼工会人员前往制止,同时,又紧急约见企业老板,在初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邀请了区有关部门参与,经过思想工作和法律法制宣传,最终化解了矛盾。有一家民营企业偷逃员工社会保险费,员工一怒之下,想采用过激行为,社区工会知道后,紧急约见了老板,在法律法制宣传的同时,严正指出企业这种偷逃行为的严重性,当即敦促老板补缴了员工们的四金。督促检查提高了维权的广度和硬度。近段时间以来,该社区内不少企业有的外出购买冰块放置到车间内降温,有的增添空调、电风扇,有的发放营养菜,设立了休息室……企业领导说,社区工会盯得很紧,如果我们不达标,他们就会一次次上门。该社区工会的督促检查主要是以专项检查为主,像安全生产检查、集体合同履约率检查等,参加督促检查的人员主要是由社区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组成。由于督促检查采取了拉网式检查法,检查后还要复查,直到企业全部整改为止。因此,随着检查力度的增大,企业的自觉性也得到了提升。最后一项制度是评比表彰。设立这项制度,起初也是有争议的,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怕被表彰单位万一以后“犯错”怎么办?经过多次讨论,社区工会统一了大家的认识,以身边事身边人教育企业和职工,更亲切,也更具说服力,这项制度应该设立。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维权工作做得好的单位的一种奖励。当然,社区的评比表彰,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集体项目。但项目不搞终身制,如果发现被表彰的单位出现了问题,就要“摘帽”。调解争议送春风近年来,随着三方协商机制在新华社区内的企业中开展,社区工会又想到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劳动关系纠纷。他们充分利用社区法律受理窗口———民事调解庭调解劳动争议,每周二、五举行劳动法律法规咨询接待,据统计,仅今年以来,来访者53人,调解纠纷32起,成功率达到了85%,确保了一方稳定。尽可能把劳动争议就地解决,是该社区工会利用民事调解庭调解劳动争议的一个亮点。今年3月,一家广告公司解除了5名员工的劳动合同,但没有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与老板发生争议后,老板同意支付,但在支付基本工资还是支付工资总额问题上再次发生争议。社区工会把争议双方请入调解庭,并约请了律师,经过调解,这起本来极有可能引发冲突的劳动争议案得以顺利解决。“双向维护”体现了劳动争议调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一个企业招聘了一位人事经理,该人事经理在工作的一年时间内,既拿到了企业的房子,又拿到企业的车子。但他与企业发生争议后,企业辞退了他,他以企业没有履行提早三十天通知期为由,不愿把办公室钥匙交出来。调解庭介入此事后,既对这位人事经理指出,不交钥匙是不当行为,也对企业指出,未履行义务就要付出代价。经过两次调解,企业支付了这位人事经理一个月的代通金,这位人事经理也交出了钥匙。事后,企业颇感委屈,社区工会上门劝解,告诉企业,企业既给房又给车,就可以设立服务期和违约金,以制约劳动者。企业的“吃亏”,就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学习劳动法律法规。对企业侵权行为决不姑息迁就也是调解庭的亮点之一。有一家民营企业,以商店缺了10套服饰和运动鞋为由,停发8位员工的工资。8位员工集体上访后,引起了调解庭的高度重视,调解过程中,企业坚持货品少了,员工就有责任这一“歪理”。调解庭当即指出,货品少了可以报案,查出内部偷窃者才可以依法处理、处罚。以停发工资的方式惩罚员工是一种不当行为,要立刻改正。经过严肃的教育,企业听从了调解庭的“现场说法”,支付了8位员工的工资。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