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处寻找案件突破口——记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蒲凌尘律师
日期:2007-05-17
作者:刘旭
阅读:4,420次
蒲凌尘有着山东人的豪爽直率和实在认真,在国外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又使他不乏西方人的幽默与诙谐。
求学欧洲
1979年,蒲凌尘先后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1985年,被派到欧共体委员会进行为期8个月的法律研究和培训。正是这次接触欧洲的机会,使得蒲凌尘对欧共体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欧共体法课题的研究。1987年,蒲凌尘远赴比利时攻读欧共体法硕士。毕业后,他在比利时一家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实习,期间,该所的合伙人举荐蒲凌尘到鲁汶大学法学院兼课。时年29岁的蒲凌尘在鲁汶大学教授了一个学期的国际投资法课程。继而被安特卫普大学政法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在比利时律师事务所从事欧共体《竞争法》的研究过程中,蒲凌尘偶然接触到了欧共体对日本企业实施的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领域,值得研究。随后,蒲凌尘代理了50多起反倾销案件,三起涉及中国出口企业的保障措施调查案件。
为应诉企业提供真正帮助
他告诉记者,一个反倾销案子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即倾销、损害和因果关系。大部分国内律师所做的工作集中在倾销这一方面,而基于此的大部分工作又集中在反倾销调查问卷的填写。因此,很多人认为,反倾销律师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会计数据,缺乏法律技术要点。蒲凌尘认为,这是非常片面的认识,律师唯有把握整个反倾销调查程序,才能掌握法律条款的实质,从而为应诉企业提供真正的帮助。
如果每个案子都从头跟到底,往往需要在十几天之内就要全面了解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关法律上的应对措施,还要分析贸易救济措施对企业今后出口的影响以及设定新的出口策略。面对巨大的工作量,蒲凌尘通宵达旦地工作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蒲凌尘是一个有心人,每次结案后,都会总结经验,并为企业做一次有的放矢的培训,包括对企业出口的建议、企业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企业内在机制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由于这些培训完全是义务乃至公益性的,因此被戏称为“买一送一”。蒲蒲凌尘认为,做为一名律师,就应当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帮助企业吃一堑,长一智。
在忙碌中享受乐趣
由于业务需要,蒲凌尘被朋友戏称为“空中飞人”,乘坐飞机就像打的一样。尽管家在比利时,但是每年有一大半时间在中国,且多数不会在某一地方停留,而是在城市之间往来穿梭,其生活节奏和工作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正是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蒲凌尘创造了很多“第一”:帮助中国企业在欧盟获得第一个“市场经济地位”;第一个突破分别裁决的律师;第一个代理欧盟钢铁保障措施;也是第一个代理橘子罐头“特保”和保障措施的律师。
最为中国企业熟知的案例是,在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中,蒲凌尘从“一次性打火机”的定义着眼抗辩,迫使欧盟产业撤诉。翻开他代理过的案卷,每一个案件都有其突破口,往往有些细节被人忽视。可是蒲凌尘具有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以小见大,从细微处寻找案件的突破口。这对任何律师来讲,都是相当艰辛的过程。而蒲凌尘却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样的过程,并品味着其中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