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律师协会近日公布消息,沪上律师总数直逼8000人大关,但仍有62%的上海市民感到律师偏少。 不久前,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一项应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法学专业今年风光不再,以37.85%的就业率排在各专业的末尾。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法学专业毕业生普遍感觉这两年律所招人不多,想当律师不容易。 那么——
总量攀高:沪律师数量逼近8000大关
近期上海市律协公布数据,目前上海律师总数7945人,直逼8000人大关。其中,7593人属于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社会律师,280人属于政府内部的公职律师,72人属于公司律师。以户籍人口计,目前上海每万人拥有律师5.9名,而全国范围内每万人拥有律师尚不足1名。
与全国情况相比,上海律师明显是“多了”。然而一项调查显示,5年前有75%的被调查上海市民认为沪上律师“偏少。5年间,律师数量大大增加,但仍有62%的人感到律师“偏少”。
律师是一座城市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上海的律师每年都增加500名以上。市律师协会会长吕红兵认为,按照国家规划,全国律师要达到30万人,而目前只有12万多人;目前上海每万人拥有律师近6名,在国内虽然有优势,但这与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也还有差距,“无论是全国还是上海,目前的律师规模都有待进一步增长。”吕红兵认为。
律师人数不足,对于高校法学专业应届毕业生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然而,事情似乎并不那么简单。
新人入行:先过司法考试这道坎
由于专业性较强,做律师的绝大多数是法学类专业科班出身,“半路出家”者相对较少。高校每年培养出来的法学类专业毕业生是律师的主要来源,而毕业后当律师,也往往是这些学生报考法学专业时的梦想。然而,对于应届法学专业毕业生来说,要敲开律师行业的大门并非易事。
按照我国司法考试制度规定,未获得国家司法考试相应资格的人不得从事律师等相关实践工作,无论是当律师,还是进入检察院、法院工作,通过司法考试是法律行业的首个门槛。然而,国家司法考试在我国执业资格类考试中是通过率最低的考试之一,每年的通过率仅10%左右。
现任某内资公司法务的宋先生毕业已有3年,自毕业那年起已连续4年参加司法考试,前3年均未通过,今年他又报了名,目前正准备下半年继续“赶考”。由于一直未能通过司法考试,宋先生的律师梦一直悬在半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司法考试也越发火爆,今年,他所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司法部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报名参加2006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考生达27.8万余人,比去年增加34000多人,增幅大约是14%。
根据现行国家司法考试的条件,报考者必须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即大学生必须等取得本科学历之后才有资格报考。这就意味着在毕业前不能报考,无法取得从业资格。这种情况下,法学专业毕业生手中“无证”,想进入律所,难度更大。
招聘方式:推荐居多不爱新人
来自上海市律协的数据,目前上海有715家律师事务所,数量并不少,然而,无论是招聘会、招聘报刊还是招聘网站上,律师事务所的招聘公告几乎见不到。偶尔有一两家,也经常是外资律师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招人一般比较低调,不太喜欢在媒体或招聘会上露面,以行业内推荐或介绍居多。”上海某律师事务所张战民律师告诉记者,“不仅如此,现在律所都不太喜欢用应届毕业生。”
据记者了解,一般情况下律师事务所的人员设置相对简单,主要职位有四类:一是前台、财务等行政人员,二是律师助理,三是律师,四是合伙人。律师助理以尚未取得律师执照的新人居多,由于不能独立办案,只能协助律师进行工作。未通过司法考试的应届毕业生想进律师行当,通常是从做助理开始的。
“这两年律所的人员已经比较饱和了,偶尔要招几个新人,多数也是通过行内人介绍解决,到高校去招聘的比较少。”张律师告诉记者,律所不太愿意招新人,一方面因为他们缺乏经验,而律师职业是十分强调经验的,没办过案子的人常常无法下手;另一方面,新人往往还没通过司法考试,这对律所来说是件麻烦事。由于律考难度很大,没有半年甚至一年的埋头苦学根本别想过,这种情况下,备考的新人根本无法兼顾工作和复习。
招聘门槛:内外资律所各有偏爱
对于律师事务所来说,业绩主要依赖案源,因此,律所招人除了要业务能力强的,最好还要有一定关系,有案源。相比应届毕业生,有一定经验、关系网多的资深律师往往是律所青睐的对象。有执照、5年以上经验、能开发案源的律师,非但没有饱和,还很受律所青睐,想跳槽也很容易。
相比内资律师事务所,外资律师事务所是很多法学毕业生的理想“婆家”。据统计,司法部自1992年批准首批外资律师所进入中国以来,至今已批准近200家外国律师事务所和近70家香港律师事务所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多个城市设立办事处,提供境外和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上海的外资律师事务所越来越多,而且薪水待遇颇高。然而,“相比内资律所,外资律所招人的门槛更高,”在一家德资律师事务所供职的乔律师之前曾有在德国留学的经历,他表示,“本土法学专业毕业生想进去比较困难。”有国外留学经历、取得法学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或有在跨国公司法务部门任职的经验,常常是进入外资律所必备的敲门砖。
由于业务需要,外资律师事务所往往要求应聘者在具备极强法学专业背景的基础上,还需有很强的外语能力,掌握法律专业英语,熟练处理英文的各类法律文件,甚至还要知晓国外一些主要国家的法律法规,能查阅外文的法律法规、书籍、资料等。
需求空间:门槛渐高专才吃香
“上海律师业缺的是资深律师,或是某些专业领域的律师。”张律师告诉记者,伴随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律所的一般人员已经补充到位,各个律所想找的都是精英。换言之,不是律师饱和了,而是门槛越来越高了。
除了上面说到的律师资历问题之外,律师还需要有自己的专长。目前上海在房地产、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都缺乏专业律师,这些新兴的行当给律师们提供了新的空间。以知识产权为例,目前国内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增长很快,特别是跨国知识产权纠纷很多,而国内精通知识产权的法律专业人员十分短缺,很多律师甚至连最基本的专利案件举证,以及打官司的程序都不懂,能打反倾销案件的涉外知识产权律师更是凤毛麟角。伴随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企业的重视,需要大批懂行的律师、法务工作者、企业法律顾问等。
另外,律师并不全都是帮老百姓打官司的,在西方国家或在我国的香港地区,律师的服务渗透到人们生活、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量的业务并非来自诉讼,而是非诉讼业务。买房、租房、股票上市、商标代理等都要通过律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需要大量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的复合型“私人”律师。
上海律协会长吕红兵也认为,上海正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但目前精通涉外投融资、国际航运、国际金融等业务的律师还比较少,律师的服务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