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内动态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人民调解夯实徐汇平安建设基础

    日期:2006-06-20     作者:上海法治报    阅读:4,123次
    “在徐汇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市司法局指导下,徐汇区司法局坚持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为构建和谐城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徐汇区共有街道(镇)调委会13个,居(村)委调委会350个,人民调解员2619名。2003年至2005年,全区调解组织共接收各类纠纷13174件,调解成功率达96.74%。”

康健街道:构筑“梯度化解社区矛盾”新格局
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类社会矛盾呈现多样化特点。为及时稳妥处理社区矛盾纠纷,切实解决重复、疑难信访,减少集体、越级上访,徐汇区康健街道根据社区内经常发生,容易引发信访行为、影响社区稳定、危害党群关系的各类矛盾所影响的范围、大小及解决的难易程度,将社区矛盾划分成不同类别,建立起“民主协调、社会协调、行政协调”分层递进的梯度化解社区矛盾新格局.
第一阶梯民主协调,通过居委调委会充分发挥民主自治、公众参与、民主协调的功能,在居委小区内解决关系简单的个体类矛盾和初期群体类矛盾;第二阶梯社会协调,通过街道调委会联系街道职能科室与居委的密切协同和社会资源的参与,解决居委自身难以解决的个体类矛盾和初发性群体类纠纷;第三阶梯行政协调,通过街道行政力量协调动员社区各方力量,妥善解决事关地区稳定的突出矛盾和疑难纠纷。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康健街道运用梯度化解工作模式有效整合了社区资源,合理分配了调解力量,解决各类纠纷284起,其中,第一阶梯化解203起,占71.5%,第二阶梯61起,占21.5%,第三阶梯20起,占7%。

天平街道:“七心”“八法”解纷止争
徐汇区天平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室,是该区第一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成立的专业化人民调解室,调解室主任、首席调解员陈中华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摸索总结出“七心”,即公心、热心、信心、耐心、细心、诚心、爱心,与“八法”,即亲情调解法、联动调解法、换位思考调解法、冷却择机调解法、迂回引导调解法、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法、以退促和调解法、因人调解法,遵循“以德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约人”四条原则,有效化解了多起疑难复杂纠纷。
天平社区离异女士王某在网上结识了比她小十一岁的皖籍青年张某,确定恋爱关系后,张某来到上海与王某同居。但好景不长,王某觉得张某脾气越来越大,自己的人身自由也受到张某百般限制,两人之间矛盾渐起,甚至发展到拳脚相加。
某日凌晨,身心俱疲的王某爬上屋顶欲寻短见,幸亏邻居发现后及时报警营救,才将王某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王某被解救后,已经赶到现场进行劝阻和疏导的陈中华立即会同民警与居委干部与当事人谈心,一边耐心开导,一边严肃教育了张某,最终达成协议,由王某一次性支付张某3500元了断这场情感纷争,今后两不相干。
化矛盾入情入理,说是非依之有法。在民警和居委干部配合下,陈中华的联动调解法不仅为一场畸形的“姐弟恋”画上了句号,也制止了一起可能由感情纠纷酿成的非正常死亡案件。

龙华街道:“窗口”疏导,巧解恩怨
龙华街道是徐汇区人口导入的重点区域之一,民间纠纷较多,该街道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自2002年8月建立以来,已接待咨询来访6237人次,参与调解疑难、群体纠纷135件,处理“110”公安司法联动转来纠纷899件,成为龙华地区平安建设的重要力量。
由于龙华街道人口居住密度高,邻里间空调滴水、夜间噪音、防盗窗等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纠纷甚至激化为肢体冲突。通过诉讼解决虽能判明是非,但并不能彻底消除当事人心里的怨气,往往走出法院即成冤家,此后邻里摩擦争执不断。龙华“窗口”并不简单地将前来求助的居民们推向法院,而是主动与双方沟通,疏导情绪,将纠纷双方引入人民调解室,力争双方达成谅解,有效避免了多起“一场官司十年仇”的情况。
居民刘某刚搬入新家,就为楼上屡屡漏水而头痛不已,新装修的天花板、墙壁因大片渗水而霉变。后经法院审理,刘某的损失得到赔偿,但上下两家就此结怨,楼上居民常在半夜故意用力走路、拖拉家具制造噪音,60多岁的刘某和老伴几乎每天都要在睡梦中惊醒。刘某到“窗口”求助后,接待人员主动上门做刘某楼上邻居工作,吃了几次闭门羹后,“窗口”工作人员仍不厌其烦,对方终于被打动,同意坐下来协商,经过耐心调解,楼上居民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故意制造噪音,一对邻里“冤家”终于言归于好。
徐家汇街道:把握“火候”化解群体性纠纷
徐家汇街道地处城市副中心,商业繁荣、高楼林立,地铁车站人流如潮,居民小区星罗棋布。随着建设发展加快,徐家汇地区进入矛盾凸现期,特别是群体性纠纷时有发生,对社会稳定产生较大影响,且化解难度较大。
实践中,徐家汇街道将群体性纠纷处置分为“纠纷冲突、说服讲理、双方相峙、纠纷平息”四个阶段,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把握“火候”适时介入,收到很好效果。
徐家汇某浴室一位顾客猝死,死者几十位家属聚集在浴室门口,提出不解决问题不火化的要求,还扬言要把灵堂设到事发地去,矛盾随时可能激化。街道人民调解室工作人员获悉后,立即与派出所民警一起介入调解,说服双方调整明显不合情理的要求,但双方差距较大,谁也不愿往后退一步,纠纷处置进入相峙阶段。调解室工作人员紧紧抓住这一处置良机,连夜开展工作,与家属谈家常,谈处理死者善后事宜的紧迫性,谈企业名誉的重要性,烘托和解气氛,促使双方尽快就补偿事宜达成协议,在短短一周内就化解了这起相当棘手的群体性纠纷。

建立“造血”基地
打造高素质队伍
处理复杂疑难纠纷,总要借助行政部门、法律服务机构的力量参与化解,仅凭人民调解员一己自力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为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变“体外输血”为“体内造血”。2006年1月,徐汇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的培训工作机构,指导中心对全区新选聘或在岗人民调解员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系统培训,同时由20多位专家、学者和律师组成的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团也参加授课,进一步提高培新的质量,使调解员通过学习掌握人民调解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调解技巧和水平,规范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
至今,指导中心已举办2次专题讲座,邀请区法院民庭资深法官和市人大代表、首席人民调解员徐晓青律师为各基层人民调解委员的200余名调解员讲解了人民调解协议书制作技巧、动迁建设区域矛盾化解方法等。同时,指导团成员深入基层授课指导6次,斜土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室张兴法在社区内开设了《张兴法讲法》系列法律知识讲座,为调解员和信息员传授调解工作技巧,已有300多名基层人民调解员接受了培训。
倾心弹奏社区和谐之音
吕令音是枫林街道天三居委调解主任。在开展调解工作时,她着眼于抓小、抓苗头,力争把矛头化解在萌芽状态,倾心尽力弹奏社区和谐之音。
感情调解与实际矛盾调解相结合。邻里纠纷之所以产生,特别是一些重大矛盾,当事人往往是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利益,使琐碎小事发展为较大的纠纷,影响邻里和谐。在调解工作中,吕令音总结出以“感情调解与实际矛盾调解相结合”的调解方法,与当事人首先进行感情交流,逐步缓和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天钥新村某户居民在装修时把房门改向外开,影响了旁边居民的利益,双方矛盾由此产生。吕令音多次上门进行调解,并邀请物业人员一起,根据物业管理有关条例,耐心细致地做好双方当事人的说服教育工作,使得过错方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给对方造成了损害。
看到了矛盾的转机,吕令音适时召集双方当事人坐下来谈心分析,问题很快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过错方同意在一个月内恢复原房门的朝向,一起“撕破脸皮即将走上法庭”的矛盾,及时得到了解决。
主动出击,协调化解企业与居民群体的纠纷。天钥新村某号102、103室的房客是一家建设工程公司,他们为扩大办公用房,私拆承重墙擅自开了一扇门,引起附近近30户居民的不满。尽管他们后来采取了补救措施,在承重墙上方加工字钢,但居民仍然不答应,一场居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就此形成。得知这个消息后,吕令音及时召集建设工程公司的老板了解情况,深入居民中听取意见,组织双方代表进行协商,召开了有物业公司代表、当事人双方代表参加的调解会,共同来协调这起纠纷。在调解过程中,吕令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法律为准绳、以广大居民利益为重,要求企业必须在不损害居民利益、保障居民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给予配合整改。结果大家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签订了调解协议书,矛盾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在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吕令音还积极投身法治宣传工作,每月定期出两期的黑板报;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讲座,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尽可能更多地从源头上化解矛盾,让更多的居民生活在和谐、健康、美好的社区中。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