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些货品的质量和新鲜程度与超市商品无异,价格却比超市商品更贵。
信誉滑坡
每天清晨,主妇们走进距伦敦斯隆广场不远的一家农贸市场,穿梭在摆满新鲜货品的摊位间,选购各种果蔬、奶酪、生肉和鲜榨果汁。
类似场景不仅遍及伦敦,在英国其他城市也随处可见。身穿灯芯绒裤子和格纹夹克、脚蹬高筒靴的农民,在全英国城镇的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
在很多英国人眼中,这些农贸市场是英国食品业改革的前沿阵地。它们的存在为消费者绕开超市和各种工业加工手段,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食品提供了一种选择。
农民摊主把这些方兴未艾的农贸市场看作“生命线”,城镇居民和政界人士则将之推崇为一种可在英国食品产业链中重塑质量、诚信和责任的机制。
然而,《星期日泰晤士报》4月份的一次调查将英国人寄予农贸市场的厚望无情击碎。“自种自卖”的乡村场景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比如,在伦敦各大农贸市场都有摊位的怀特番茄公司,在许多消费者心目中,这是一家规模不大却十分传统的小企业。可事实证明,这一印象完全错误。怀特番茄公司销售的番茄、茄子、黄瓜等,均购自另一家名为“怀特色拉”的公司,后者营业额中有6000万英镑(1.19亿美元)来自向超市批发农产品。
对很多崇尚“绿色消费”的人而言,还有更糟糕的——这些番茄有相当一部分属基因杂交试验品种。怀特色拉公司希望借助此类试验不断推出超市销售“新宠”。一言以蔽之,这些番茄并非如人们想象,来自传统的英国小农种植。
“怀特色拉公司的基因杂交试验品种,无论在口感、色泽,还是产量方面都有所改进,”怀特番茄公司经理杰夫·麦克唐纳说:“这些试验品种流入了农贸市场。”
把试验品种放在农贸市场销售相当划算。在皮姆利科农贸市场的怀特番茄公司摊位上,购买455克非有机圣女果要花3.50英镑(6.93美元);而在特斯科超市,购买等重的圣女果只要1.78英镑(3.52美元)。
怀特番茄公司并非农贸市场中唯一的“害群之马”。建立农贸市场的初衷本是力挺本地农产品,但《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却在位于肯特的一家农贸市场中发现从葡萄牙和西班牙进口的菠菜,这些菠菜来自另一家超市供货商。
记者还发现,很多持有合法执照的摊主都从批发市场购买蔬菜,导致当地农民利益受损。
此外,该报记者在暗访中得知,城里人根本无法辨别这些农产品,尤其是当这些果蔬“沾有一点泥巴”。
无章可循
是谁在为农贸市场制定规则?这些规则是否得到切实执行?消费者怎能确信没有受愚弄?
1997年夏,为效仿法国农民在城镇广场集中销售农产品的传统,英国第一家农贸市场在巴斯诞生。该农贸市场“一炮而红”,很快吸引到3000多人。
如今,英国共有550个农贸市场,平均年收入约2.20亿英镑(4.36亿美元)。
尽管农贸市场确立“销售当地农产品”为主要原则,但具体规章制度仍未能明晰。截至目前,英国农民零售与市场协会共为170家农贸市场颁发了执照,并通过另外一家独立机构对这些农贸市场实行监管。
该协会规定,进入农贸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其产地必须在以农贸市场为中心、30英里(48.279千米)为半径的区域内。但在伦敦,这一半径往往扩大至100英里(160.93千米)。协会还规定,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或直接参与生产者必须出现在农贸市场的摊位上。
而那些未获得协会执照的农贸市场,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消费者的信任。这使很多批发商有机可乘,把批发来的农产品以高价卖给好骗的城里人。
一名《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曾于凌晨4时前往位于伦敦南部的卡文特加登批发市场暗访,发现农贸市场摊主和农产品商店店主正夹杂在普通顾客中间。
该记者假称想在农贸市场支个摊,马上就有“好心人”传授经验:一定要把蔬菜处理成仿佛刚从地里拔出来的样子。“(菜)要带点泥巴,你肯定不会买洗过的菜,”一位市场工作人员说。
市场工作人员丹尼·詹金斯是洛奇批发公司的员工。詹金斯透露,一旦自己种的果蔬卖光,农贸市场摊主和农产品商店店主就会来这里进货。问及这种行为是否在欺骗消费者,他说:“所有的(农产品)都不是它们看起来的样子,全都有‘猫腻’。”
该记者还在顾客中结识比尔·凯尔西。凯尔西在锡德卡普拥有一家农产品商店,他道出部分批发来的农产品无法分辨的“秘诀”。
“如果你不得不从批发市场进货,就把它们装入自制盒子。你得把它们‘包装’成你希望的样子,”凯尔西说:“不要用西班牙的黑色盒子或写着外地地名的盒子,那是基本‘常识’。”
在几家名声最响的农贸市场,许多实力相对雄厚的摊主都证实,“挂羊头卖狗肉”现象确实存在。一位摊主说:“如果你旁边的货摊新上了花椰菜,而你种的花椰菜还要等好几天才能卖,怎么办?如果因此从农贸市场批发,这是破坏规定呢,还是变通之策?”
酝酿新规
农民零售与市场协会说,由于怀疑个别农场是否真正种植,他们已勒令几家农场停止销售。但协会表示,大多数生产者还算诚实经营。
怀特番茄公司说,虽然他们自己并不生产农产品,但公司聘请的摊主经常参观农场,向农民学习种植。至于采取这种做法是否就算“符合协会规定”,仍在探讨中。
怀特色拉公司发言人表示,他们并没有直接在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是怀特番茄公司(在农贸市场)销售从我公司购买农产品。”
伦敦最大的农贸市场之一,伦敦农贸市场工作人员谢丽尔·科亨说,虽然部分摊主偶尔会违规经营,但是亟待加大监管力度的,是那些未获执照的农贸市场。
“有些农贸市场的摊主说,他们可以搞到从马来西亚进口的对虾。这让整个事情成为一个笑话,”科亨说。
农民零售与市场协会管理员加雷恩·琼斯认为,捍卫农贸市场信誉的最佳途径,是阻止没有执照的摊主进入农贸市场。
目前,协会正在酝酿给农贸市场摊主颁发执照的新程序。
“如果消费者怀疑农产品的产地,应该马上投诉,”琼斯说:“当然最好是去有执照的农贸市场,因为它们处于独立机构的监管之下。”(卜晓明)
相关链接一:教你练就辨别“伪新鲜”农产品的火眼金睛
以下是农贸市场摊主处理“伪新鲜”农产品的惯用伎俩:
1、把蔬菜放进泥巴里滚动,直至看起来好像刚从地里拔出。为达到逼真效果,有些摊主还会在蔬菜上制造一些疤痕,使它们更具“乡土气息”。
2、把印有原产国、保存期限和超市名称的标签统统去掉,取而代之的是写有闻所未闻的农场名字的不干胶,或直接写上“产自本地”。
3、脚蹬长筒雨靴,身穿工作服,头上戴顶帽子或系条头巾。如果遇到问题多的顾客,就开始嚼草莓。
4、雇一个真正的农民看摊。
5、播放录有农场噪音的CD,为摊位制造背景音、烘托乡村气氛。
6、开张前先喝点酒,不是为了解馋,而是为了“包装”口气。
7、对是否使用农药的询问勃然大怒,并信誓旦旦地说,只使用天然农家肥料。
相关链接二:错综复杂的现代食品
有机食品——
英国土壤学协会曾为有机食品作出规范。该协会认为,食用从未使用过化学农药和杀虫剂,以及抗生素等药物的农产品对人体健康更有利。
但英国环境大臣戴维·米利班德却给有机食品业迎头泼去一盆冷水。米利班德今年1月份提及,有机食品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并称没有证据显示,食用有机食品更健康。
为满足市场对有机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有些生产者不再恪守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一项调查发现,尽管超市里销售的有机鸡肉比普通鸡肉贵两倍还多,但这些“有机鸡”并没有像它们的“父母”一样,在没有玻璃的鸡棚里放养,而且它们的食物包含非有机大豆和鱼粉。
转基因食品——
10年前,英国人把转基因食品标榜为食品科技的变革。人们一度认为,转基因作物会消耗更少的杀虫剂和水,占地更少而产量更多。
如今,反对者把转基因食品视为“怪胎”;英国各大超市纷纷把转基因食品撤下货架。
陈旧食品——
食品在进入销售阶段前,通常要储存几个月。比如,经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过的苹果可以冷藏一年。
食品标签——
英国食品标准局向欧盟施压,要求修改食品标签规定。他们发现,欧盟现行的食品标签规定中,有关食品原产国的规定可能误导消费者。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今年禽流感疫情爆发期间,欧洲最大火鸡生产商贝纳德·马修斯公司曾从匈牙利进口火鸡禽体,在英国加工,然后贴上标签——“英国产品”。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