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为亲属间的诉讼提供帮助有罪 元:讼师代理权被剥夺当事人只能自行辩护 被贬称作刀笔吏古时律师受打压 今天,律师这个行业令很多人向往,可是,在古代,律师却如过街老鼠。 中国古代称律师为讼师。古人对讼师没好感,认为讼师搬弄是非,又势利贪财,他们手中的笔,就像刀一样,能伤人肌肤、取人性命,因此又称他们为“讼棍”、“刀笔吏”,这都是恶名。 历朝统治者也视讼师如洪水猛兽,认为他们蛊惑人心、败坏社会的淳朴风俗,所以千方百计打压讼师,限制讼师的活动。 讼师受打压原因 【秦代】 认为诉讼有害“无讼”才理想 古代之所以立法打击讼师,原因有二。 其一是古人向来有“贱讼”的传统,把诉讼看成是有害的,“无讼”才是理想境界。孔子就说他受理诉讼,为的却是达到无讼。讼师的存在和活动,显然是与这个伟大的理想背道而驰。难怪历朝统治者视讼师如洪水猛兽,千方百计打压讼师,限制讼师的活动。 自身良莠不齐将笔当刀使用 另一原因来自讼师自身。讼师从事的业务,主要是代写状词和代理与官吏交涉。在古代,打官司首先要向官府递交诉状、陈述案情。由于老百姓大多不识几个字,自然无法用文字来表述案情,只好求助于了解法律、熟悉诉讼程序的人,其中主要是讼师。 讼师替人写诉状,如何遣词造句对当事人来说可是至关重要,一字之差,可能起死回生,也可能人头落地。而古代从事讼师的人主要有三类:仕途不畅的人、官府衙役和他们的子弟、仗着家里有钱好勇斗狠而勾结官吏、横行乡里的豪民。 后两类人不学无术,他们与官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能为当事人疏通关系,他们利用这点捞财。他们手中的笔,就像刀一样,能伤人肌肤、取人性命。这样的讼师被称为刀笔吏。 上述两个原因促使古代立法压制讼师,而不管讼师的好与坏。讼师即使没有挑唆之心,只是秉着良心帮助当事人,法律也认定是教唆诉讼,是违法行为。如果讼师帮助诬告他人,法律更是严惩不贷。 历代如何打压讼师 【唐宋】 挑唆亲属相告讼师将被定罪 讼师虽然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但最早用立法来压制讼师却开始于唐朝。 唐朝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各种纠纷越来越多,讼师因此活跃起来,打压讼师的法律应运而生。 《唐律疏议?斗讼》规定,讼师挑唆亲属相告(如子告父,父告子)、或奴婢告主人,则按所告之罪减一等处罚。即使讼师为亲属之间的诉讼提供帮助,也被认为是挑唆亲属相告。 夸大其词被笞无中生有反坐 《唐律疏议?斗讼》中有两条罪名是针对讼师的,分别是“为人作辞牒加状”和“教令人告事虚”。前者是指帮人写诉状,在状纸上夸大其词,“加增其状”,与事实不符,这种情况下,处罚是笞五十;如果是把对方所犯之罪说得更严重,则要按照诬告罪的标准减轻一等处罚,比如诬告罪规定要杖八十,那犯了“为人作辞牒加状”罪的讼师会得到杖七十的处罚。 至于“教令人告事虚”,指的是教唆当事人无中生有,诬告他人。犯了此罪,实行反坐原则,教人诬告的讼师是从犯,减一等处罚,如诬告他人一个应杖九十的罪名,那对讼师的处罚是杖八十。 不过,这条法律还规定,如果所告之事经查明属实,则不但不罚,还要奖赏。 宋朝的《宋刑统》沿袭了唐律对讼师的规定。 【元朝】 几种人得自行辩护讼师代理权被夺 元朝的法律有这样的规定,凡是年老、残疾和病重的人,卷入诉讼的,只能由住在一起的而且是知道事情本末的人代理诉讼;如果犯了谋反、大逆不道罪而子孙又不孝或与其一起住的人又欺负当事人,不可能尽职地为当事人代理诉讼,那么,当事人必须自己上公堂争讼。 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是剥夺了讼师代理诉讼的机会。 讼师不能上公堂,私下里替人写状词还是可以的,法律没法管。为了防止讼师借写状词颠倒是非黑白,元律又规定,讼师代人诬告他人的,讼师自己也有罪。 【明朝】 教唆诬告他人讼师与犯人同罪 法律的重罚并不能阻止讼师的继续存在和发展。到了明代,讼师助讼之风更加盛行。针对讼师的立法,也因此比前代更加细密。 《大明律集解附例?诉讼》规定,凡是教唆诬告他人,以及在为人写状词时夸大或掩盖罪行,诬告他人的,与犯人同罪,也即是“诬告反坐”。 明律的“教唆词讼条例”还规定,讼师若是代人捏造诉状,教唆或帮助当事人控告叛逆等重罪,诬告十个人以上,将讼师发配充军。 【清朝】 受雇诬告他人视同讼师本人诬告 清朝讼师助讼可以说是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潮,而清律对讼师制裁之严,比以前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前各朝各代的法律虽然有针对讼师的法律,但在条文中并没有指名道姓。“讼师”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法律条文中,还是清朝的事。 清律沿用明律对讼师的法律,同时还规定,讼师若是受雇诬告他人的,视同讼师本人诬告;拿了雇主钱财的,计算财物总额,按枉法罪从重处罚。 为了扑灭讼师助讼之风,清律还要求地方官员积极缉拿教唆诉讼的讼师,如果有不良讼师活动,那当地官员便是失职,要受到处罚。 区别好坏讼师两种情况不违法 清政府也意识到讼师其实也有好坏之分,坏讼师当然要坚决打压,好讼师则区别对待,于是清律中规定了两种情况下讼师代人诉讼不违法。 第一种情况是当事人不懂法律不能自己伸冤,且所告之事属实;第二种情况是讼师实事求是地写状词,没有弄虚作假。 讼师鼻祖出现代理费为衣服 讼师出现得很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讼师,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邓析是郑国的大夫,精通法律,凭借这一优势,邓析帮助别人打官司,还制定了收费标准,重大案件每案收上衣一件,小案则收短衣一件。 邓析的这种做法,与现代的律师颇为类似,可说是中国古代讼师的鼻祖。 【现行法律】 业务 今天的律师法也规定了律师执业的条件。简单地说,就是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资格,然后去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表现良好,获得执业证书。 律师法还规定了律师可以从事的业务,主要有: 担任法律顾问;在民事和行政案件中担任诉讼代理人,在刑事案件中担任辩护人;在诸如继承、离婚、收养之类的非诉讼法律事务中,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代写诉讼文书和有关法律事务的其他文书。 权利 为了让律师更好地执业,律师法等法律赋予了律师如下权利:在诉讼活动中查阅案件的相关材料;调查收集与案件有关的材料;出席法庭、参与诉讼;拒绝当事人的无理要求,在执业活动中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依法收取报酬等等。 约束 在执业的过程中,律师不能随心所欲,他们也得遵纪守法,否则会砸掉自己的饭碗。 律师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律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律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泄露国家秘密的; (二)向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行贿或者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的; (三)提供虚假证据,隐瞒重要事实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隐瞒重要事实的。律师因故意犯罪受刑事处罚的,应当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 |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