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在城市最底层
2007年2月9日,距离农历春节还有一个多星期。北京市丰台区望园西里的一个临街房间里,十多名农民工正围着律师诉苦。他们想和其他在京的外地务工人员一样,收拾行囊回家过年,但他们却连回家的路费都筹不到。
这一天,在位于丰台北路的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忙得只抬眼望一下推门而入的来访者,却顾不上和他们打招呼。由于人手紧张,执行主任时福茂律师也被急迫的农民工三五成群地围起来咨询。工作站的房间里弥漫着一股夹杂着泥土和汗水的气味,对于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农民工特有的气息。“春节前是工作站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五六十个农民工,还要接近两百个电话咨询。农民工辛苦了一年,却拿不到钱回家,那种心情,你在这里待上一天就能感受到。”时福茂律师说。
“我们的接访记录上,工作站一年大约要处理4500件来电来访咨询案。”时律师说。事实上,自工作站2005年9月成立以来,受理和接待咨询的援助案件已经超过7800件,涉及农民工超过4万人次。但这个数字与等待帮助的农民工人数比起来,可以说是沧海一粟。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2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面对着各种困境,例如不公正的劳动力市场、缺乏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恶劣的工作条件和各种社会歧视等等。据估算,全国1.2亿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总额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高贞处长说:“由于自身缺乏法律知识和其他法律资源,农民工往往不能很好保护自己的权益,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处于城市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些挣扎在城市最底层的弱势人群,在被雇主欠薪、工伤拒赔之后,有的忍辱负重,有的用“自杀”、“报复”、“示威”等过激手段来给自己出气,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寻求法律援助。
郭增光就是这很少一部分农民工中的一个。郭增光是河北的农民。2001年10月,河北省定州某建筑公司来到郭增光所在的村子招工,郭增光了解到,这是一个叫曲项的个人因承建了位于北京市某纸业有限公司的库房工程,借用定州某建筑公司的名义签订了工程承包合同并来招工。
10月11日,郭增光领着67个老乡来到了北京。见过一些世面的郭增光,三番五次要求曲项签订用工合同,但都被拒绝了。工作条件的艰苦让郭增光等人大吃一惊。郭增光说,工地不仅没有一点安全保护措施,而且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受伤了,工头就给一点止血药、止疼药,其他的一概不管,更提不到什么工伤待遇了;就连生活费有时候也是一个月不发一分钱,一直拖到下个月才给一点。
忍无可忍的郭增光等人想找曲项结清这段时间共33735元的工资,曲项却推说,工程现在还没完工,工资至少要等到年底再说。无奈之下,这68名民工被迫在11月匆匆返回家乡。此后五年,68名农民工开始了漫长的讨薪生涯。
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站主任、曾获2005年央视年度十大法治人物的佟丽华律师告诉《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我亲自参与了郭增光案件的办理,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农民工维权案件的复杂和农民工承受的压力。68名农民工被拖欠工资3万多元,为了要回这笔钱,郭增光先后从河北到北京找用人单位20多次,找过劳动监察大队14次,找区法院11次、中级法院3次。除此之外,他还找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建设部、北京市政府、市人大、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委等部门。几年来他直接支出的交通费、电话费、复印费、诉讼费将近5000元。直到2006年11月,在讨薪五年之后,在工作站锲而不舍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68名农民工终于和被告达成执行和解,拿到了3万元。”
农民工法律援助投石问路
在2005年9月8日这一天,作为全国律师协会法律援助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佟丽华律师,将援助郭增光案中的所有感慨转化为一个决定,那就是成立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
工作站成立之初,除佟丽华主任外,只有3个工作人员,办公地点设在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同一间办公室内。工作站确立的援助原则是,受助对象为农民工、劳动合同履行地在北京、发生劳动权益纠纷。对于符合上述原则的农民工,工作站给予无偿法律援助。
佟丽华律师说:“我清楚地记得有次接待了两个河北农民工,当时我给他们倒了杯水,耐心听他们讲述案情,帮他们分析,他们两位60多岁的男人竟然当着我这个晚辈的面号啕大哭。”农民工在维权路上的委屈和无奈,不接触他们的人是难以体会的。
时福茂律师说:“农民工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外出打工,省吃俭用,辛苦一年却空手而归,有的人还带着伤病回去。他们觉得没脸回家,他们怕人在背后对他们指指点点,他们内心的委屈很容易导致情绪失控,激化矛盾。”
据全国律协的统计数据,从2005年9月到2007年1月31日,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接待法律咨询案件6458件,涉及金额两亿元以上;直接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354件,涉及金额1595万元以上,其中通过律师调解或司法机关确认的达760余万元。除了这些显性的成绩,这里还有一些无法用数字精确表示出来的社会贡献。
“我们从高楼楼顶上劝说过想要自杀的农民工,也劝过准备去上访的农民工,还劝阻过上百个可能制造群体性事件的农民工。工作站对于群体性农民工讨薪案非常重视,不仅要专人接待专人负责,而且案子办理意见和进程必须在全体会议上讨论。”时律师说。
工作站提供援助的成功案例中,有人数众多的讨薪案,有感人肺腑的童工工伤赔偿案,还有一个被工作站所津津乐道的案例,用时律师的话说,这个案例的成功不仅在于为农民工讨回了应得的权益,而且致使企业改革了一项用工制度,惠及千余人。这就是徐延格等人与肯德基有限公司的劳动争议案。
徐延格来自山东泰安市东平县,1994年底他来到北京市肯德基有限公司做仓储、搬运货物等体力活。2004年4月份,公司通知全体员工,让他们与北京时光劳动事务咨询公司签订一份劳动合同。虽然当时很多员工对此提出质疑,但慑于公司的强硬态度,徐延格只好与该劳务咨询公司签署了劳动合同。
2005年9月19日,因为同事请假,徐延格带病工作,却因没清点货物出现了差错被记过一次。10月1日,徐延格所在部门的经理告诉他,因为他的货物没贴标签而差点导致一批货发错。徐延格觉得委屈,10天后他因此被解雇。
10月12日,时光劳动事务咨询公司将肯德基有限公司辞退徐延格的通知书发给了他。徐延格认为上面所写的事实不对,拒绝签字。时光咨询公司表示,不签字就要扣除当月的工资。徐延格想要11年的经济补偿金以及应当给他上的保险,时光公司拒绝了他的要求。肯德基公司也拒绝承认他是公司员工。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