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0?25日,康师傅方便面在云南市场完成了一轮新的涨价,涨幅在10%左右。昨天(26日),白象、华龙日清等低端品牌也在全国范围内涨价。而有消息称,统一也将在本月底调价,但具体的涨幅还未确定。凌云律师事务所甘静辉律师认为,几大品牌的方便面同一时间涨价,有价格同盟的嫌疑。 超市:10%涨幅在正常范围 7月25日中午11:40左右,在昆明家乐福世纪广场店,康师傅方便面的促销人员正在更换价格标签。袋面价格调整幅度为11%-13%,其中珍袋由1.5元涨到1.7元,涨幅为13.3%。面霸袋装面则由1.8元涨到2元,涨幅为11.1%。五包装的方便面,原价7.5元/袋的,涨至8.5元;原价8.5元/袋的面霸系列,调至10元/袋。据悉,家乐福是昆明最后一家调整康师傅方便面价格的超市。至此,昆明市场上的方便面,完成了一轮新的涨价。 记者还了解到,这次涨价中,涨幅达到40%的白象、华龙日清等属于低端品牌,昆明的超市基本都没有销售。这两个品牌主攻农村市场,所以在昆明基本上见不到。 超市一直以来都以“低价”著称,而且大超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供应商的行为,为何会如此轻易地接受涨价呢?云南家乐福超市公关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供货商与超市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该互相理解。今年以来,所有的商品都在涨价,因此,对于这次康师傅方便面提价10%左右的决定,超市认为属于合理范围,可以接受。 厂家:成本增加13%提价10% 康师傅云南公司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这次涨价实属一种无奈的行为,因为面粉、食用油、各种调料都在涨价。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棕榈油和面粉等方便面主要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其中占据方便面成本18%的棕榈油,从去年均价4200元/吨,猛增到现在的8000元/吨,仅此一项就导致方便面成本增加11.12%。面粉的价格也从去年的均价2.04元/公斤上涨到现在的2.16元/公斤,导致方便面成本增高1.72%。此外,辣椒、马铃薯淀粉等原材料价格也都有不同的上涨,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造成方便面成本增加13%以上。因此,这次康师傅提价10%左右,属于正常的涨价范围。 对于很多人提出的,这次由行业协会出面涨价,是否涉及到了价格垄断,该负责人表示,他们涨价是总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行的,云南公司只负责执行新价格,其他事情,云南公司都不了解。业内人士透露,去年以来,方便面企业内人士表示,大多数方便面产品从去年以来就处于利润微薄甚至不盈利的状态。因此,国内方便面巨头在行业协会的参与下召开了3次内部价格协调会议,最近一次于7月初召开,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康师傅、统一、今麦郎、日清等10多家知名企业全部参与此次统一调价。而事实上,这只是在行业协会的统一引导下,方便面行业的一次集体自救行为。 市民:方便面涨价就吃米线 这次方便面提价,国内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抢购的热潮,但记者走访了昆明多家超市后却发现,昆明市民对这次方便面涨价反应平静。来自几家超市的统计也表明,这几天,方便面的销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采访中,很多市民都表示,方便面又不是生活必需品,没必要大量采购进行“囤积”。业内人士表示,因为方便面的可替代性非常强,昆明一碗米线的价格只要3元,一包方便面却要2元,本来就不爱吃方便面的昆明人,当然会选择吃米线了。何况,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而方便面本身就是一种非健康食品,所以昆明人大多不在乎方便面是否涨价。 律师:“联手涨价”涉嫌违法 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甘静辉律师指出,如果是单个企业因为原料涨价,提高产品的零售价格,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多个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大企业联手进行涨价,那么就是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涉嫌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国家发改委所制定的《关于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都明确规定,经营者之间不得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协调等串通方式来统一确定、维持或变更价格,实行价格垄断。 而这次方便面涨价,是在行业协会的统一引导下,各家企业协商后的决定。而且,这些企业的市场分额超过了95%,他们一起涨价,绝对有价格垄断的嫌疑。甘律师认为,现在原料上涨,企业要调价,这无可厚非,但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象之前的食用油、大米等商品商家,都是单个厂家在涨价,这就不涉及任何法律。所以,甘律师表示,这次方便面涨价,“合理不合法”。 “方便面在错误时机选择了过大涨幅” “方便面原本不属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其涨价之所以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它在错误的时机选择了过大的涨幅。”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徐光远教授说。 针对近日方便面的集体涨价,社会上发出背后存在“价格联盟”的声音,云南省发改委有关人士昨天对此表示,发改委调控的产品价格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例如成品油、水、气等;而方便面属于日常消费品,此次的涨价是纯粹的企业行为,并不纳入发改委调控的范畴。该人士同时表示,本地相关市场上若确实存在违反《价格法》的行为,省发改委的价格部门会进行依法监管。 徐光远教授则认为,在全国经济出现过热迹象、CPI一再突破3%的警戒线并屡创新高的现在,政府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职能应该加强,而不是对企业的这种超常规涨价行为听之任之。 现象:方便面涨价显得“落井下石” “理论上说,方便面是在面粉、油料等原材料涨价的推动下被动上涨的,但这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它传达出一种通货膨胀的信号。况且当前全国都在抗洪抢险,是对方便面需求最大的时期,选择这个时候涨价,不但是对物价上涨推波助澜,还会产生一种落井下石的嫌疑。”徐光远说。 背景:速度与目标“喇叭口”扩大 “2004年全国GDP增长速度为9.5%,以此为基点,2005年的GDP调控目标8.5%,实际增长9.9%;2006年调控目标8%,实际增长10.7%;2007年目标仍为8%,而今年1-3月份实际增长11.1%,1-6月份实际增长11.5%。可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距离政府的调控目标越来越远,二者间的‘喇叭口’也越开越大”。徐光远向记者生动地描绘出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轨迹图。 “与此同时,CPI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快速攀升,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经济高速增长下物价上涨加速,通货膨胀就出现了。”徐光远认为,5月和7月政府密集地出台宏观调控组合拳,并且一次比一次强硬,都表明政府试图对过热的经济增长降温。 批评:“中国式涨价”胆子太大 徐光远回忆起多年前在美国经历的一件事:由于当地香蕉涨价1.5%,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批评不断,但与我们的“中国式涨价”比起来,这样的涨幅可谓“温柔”--国内许多企业和行业出于本位考虑,竟可以大幅涨价,例如此次方便面涨幅被披露在20%-40%之间,“中国的企业胆子太大!”徐光远毫不客气地说。 “更主要的是,有关部门对这样所谓的‘市场行为’听之任之,近期又传出下半年物价还会涨的说法,这无疑是一种暗示,是对企业涨价行为的默许。这样发展下去,涨价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势必造成恶性通胀。” 担忧:“急刹”导致发展大起大落 “我们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徐光远说,1993年全国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22%,国外媒体称已经形成了恶性通胀,此时政府不得不紧急“刹车”,用了5年时间,遏制这种过热发展。但中国经济由此陷入发展乏力,内需不足的困境,政府再次采取积极的调控政策,又花了5年时间,才在2003年使经济重新恢复活力。“重蹈覆辙无疑对经济是个灾难!”徐光远对当前通胀的发展趋势深表担忧。 评论: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第一要务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三大宏观调控职能: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保障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这是任何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有的内容,而稳定物价排在了第一位。”徐光远认为,“误谈市场自发调节”往往是政府职能部门容易忽视的问题。因此,在CPI当前如此高位运行、且下半年上涨预期如此强烈的时候,适当地采取相应措施,正是政府的第一要务。 |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