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内动态

业内动态

十年内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规模将达200亿美元

    日期:2006-10-09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阅读:3,973次
     “目前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规模是20亿美元,10年后这个数字将有望达到200亿美元。”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北京合伙人吕立山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上提出了他的这一预测。

吕立山表示,中国律师服务业的发展瓶颈是如何提供跨地区、跨国境、跨行业的专业化法律服务,相对于并购的传统模式,律所联盟这一模式更适合当前的中国。

200亿美元的“夜宴”

目前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年规模约在20亿美元左右,这一数字仅仅是法国的1/10;而另一方面,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在近30年的时间里迅猛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律师事务所已超过1.2万家,律师已超过13万人,每年办理各类案件230余万件。但与国际市场比较,每万人所拥有的律师比例,中国为0.93%,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却高达31.7%、15.4%、6.2%和6.2%。

“一方面,目前许多中国企业正在走向海外,但缺乏对海外法律市场环境、相关规则的了解。另一方面,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更多跨国企业将大幅度地进入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国内市场,而这些企业往往要求提供专业化、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境的法律服务。这就给中资律所带来了潜在的客户需求。”吕立山说。

国际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客户评价外部法律顾问有五个最重要因素:专业技能、提供法律意见的能力、判断能力、法律知识及对行业惯例的了解程度。国内律所专业能力不强是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混乱的管理结构则是国内律所存在的明显“内伤”。

对于现阶段国内律所的组织结构,“这种类似于个体户式的集合往往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作用。”有专家对此担忧道,与国际律所相比,相当一部分中资律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伙制”律所,国内合伙人与律所的关系松散,往往是率领各自的小团队处理业务,中资律所首先要在管理上进行一场革命,而且专业化程度也需要提升。

有观点认为,参考一些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国家的经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是未来中资律所的发展方向。

联合才能享受“夜宴”

对于目前中资律所大规模并购的市场条件,多数专家都表示暂时还不具备,“但国外律所就是因为组合在一起才能壮大,我们也只有组合在一起才有出路。”北京大学法学院某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认为。

吕立山认为“联盟”这种灵活的整合资源的形式是解决目前中资律所发展瓶颈的最好方案,这种合作方式所产生的风险也更小。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示范性中国律所联盟”的构想应运而生。

据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高级项目经理庄恩介绍,“示范性中国律所联盟”可以由国内各地区的律师事务所组成,地域上初期阶段可以锁定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中国城市,每个城市拥有2-3家联盟成员,不同于行业协会的是,“联盟”是一种松散型的组织,主要目的是共享资源,联盟中的成员相互独立,但成员之间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一定方式的合作,如共同完成复杂的法律服务项目、培训、营销或者进行经验的共享。在提升成员专业水平、创造规模效益的基础上,打造联盟和各成员的品牌。

据了解,在国外,跨地区、跨国家的律所联盟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在国内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

中资律所版图或将改变

对于联盟可能会加剧国际律所对国内律所的整合,吕立山对此予以否认,但他认为,联盟将会给未来中资律所的行业版图带来深远的影响。

他还表示,“如果将联盟视作不同律所的‘自由恋爱’,那么随之而来的‘结婚’、‘生子’等并购行为自然会发生,但短期内中资律所不会上演大规模的并购案例。另一方面,联盟也意味着中资律所未来走出国门,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甚至并购外资律所将成为一种可能”。

“律所联盟”构想受到了管理层和业界的支持。在“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上,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于宁、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全球首席合伙人约翰·杨分别表示,中国律师服务业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法律市场经验,实现规模化经营,推进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