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出台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
日期:2007-10-16
作者:国家林业局
阅读:2,269次
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渝府发〔2007〕119号,以下简称《意见》),对重庆市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该《意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意见》补充完善了后续政策内容。一是明确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安排方向。市里根据中央下达重庆市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原则上按照各地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下达到各区县(自治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生态移民、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沼气、节柴灶、小水电等)建设、补植补造和后续产业发展,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二是明确了退耕还林现金补助政策兑现范围。凡纳入退耕还林计划的下列类型的承包耕地,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可兑现现金补助:(1)农户依法取得承包经营权的耕地退耕还林的;(2)国有农、林场耕地和集体耕地发包给职工或农户后实施退耕还林的;(3)业主(大户)依法取得耕地承包经营权,并与原承包户签订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协议的;(4)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依法取得国有或集体耕地经营权,且分包到职工或农户,并与承包户签订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协议的。三是实行生活补助费与管护任务和成效挂钩。为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搞好抚育管护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严格实行现金补助与管护任务和成效挂钩。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抚育管护,大力提倡集中管护、规模经营。实行集中抚育管护的承包者与退耕农户签订了抚育管护合同的,可以在合同中明确抚育管护经费的支付方式和办法。四是要认真开展易地造林。对工程征占用退耕地和目前管护不到位、质量不达标且在一个生长季内整改不合格的,必须及时终止退耕还林合同,停止兑现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及时开展易地造林,确保退耕还林面积不减少。易地造林原则上在本区县(自治县)范围内实施。易地造林不能改变原生态林和经济林林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易地造林者,必须与造林地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只享受该计划相应年度有关部分的补助资金,并在合同中明确补助年限和补助标准。
《意见》提出了五项配套措施。一是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退耕农户,要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对自愿进行移民的退耕农户实行易地搬迁,给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结合扶贫、国土整治等资金统筹规划解决退耕移民生产生活问题,使其“搬得下,稳得住”。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生态移民。二是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加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基本口粮田建设要与国土开发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能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交通方便的地方,大力推广用煤、用液化气代柴;交通不便的地方,着力培育一批兼顾生态效益的薪炭林,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四是认真搞好补植补造和森林经营。要因地制宜科学进行补植补造,但不得砍伐原有林木和改变林种。退耕户必须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退耕还林管护合同,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管护,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效。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在退耕还林初期适当间种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五是加快培育后续产业。按照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抓好退耕还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大力发展林竹、中药材、工业原料林、观光旅游等特色产业基地,培植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副产品加工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退耕还林营造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符合采伐规定的,优先保障采伐指标,采伐小径竹,不实行限额管理。
《意见》对工程管理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退与不退、退多退少、树种选择等,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鼓励业主(大户)承包实施退耕还林,双方要以合同的形式明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及林木权属等利益分配问题,切实保护退耕农户的利益。二是加强营造林质量监管。为全面提高退耕还林营造林质量,严格推行项目招标、过程监理、效益评估、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从今年起,退耕还林新增计划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申报,市林业部门牵头组织招标。营造林过程实行市、区县(自治县)两级监理和质量效益评估,评估结果定期通报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三是严格实行检查验收。严格实行区县(自治县)检查到小班、乡镇和村落实到退耕户的检查验收办法,认真核实退耕还林面积和造林成效。各级退耕办要加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牵头组织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资金项目的验收工作。四是切实加强补助资金管理。要认真落实政策,严肃财经纪律,严格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管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要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禁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退耕还林补助退耕户的资金,由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委托金融机构,根据县级验收结果直接存入经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审核确认的退耕户存折或存款卡。凡检查验收不合格者,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或退耕办不得申报退耕还林直补资金。
《意见》进一步强调组织领导。一是明确了目标责任。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原则。县、乡、村要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二是落实了工作经费。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原则上按退耕还林面积每亩每年5元安排8年,其中市级财政承担70%,区县(自治县)财政承担30%;经费使用上,市级不超过0.5元/亩·年,区县(自治县)级不超过2.0元/亩·年,不足部分由区县(自治县)财政解决。三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区县(自治县)、项目乡镇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管理,进一步充实力量,确保退耕还林工作顺利推进。要加强退耕还林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建立纸质、电子两套档案。要加强工程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