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四川省绵阳市积极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示范区创建,构建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整体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全覆盖“大调解”工作体系,创新调解方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常态化。2009年,全市未发生省挂牌督办的不稳定事件,未发生在全省有影响的重特大刑事案件,未发生在全省有影响的因矛盾纠纷激化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7%,促进了绵阳市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
“大调解”机制健全有效化解涉灾矛盾
“解决涉灾问题的政策法律滞后,矛盾主体情绪较为偏执,部分受灾群众对待补偿的攀比心理,加上以利益诉求为主导,涉及地震中死难、失踪、伤残人员的补贴,垮塌、受损房屋的重建、修缮补助等涉灾矛盾纠纷十分突出。”绵阳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胡钢介绍说:“绵阳9个县市区中有3个是极重灾区,其余6个县市区均是重灾区。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灾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各类矛盾和社会管理问题日益增多。”
基于涉灾矛盾的特点,传统调解方法、方式和程序已难以适应灾区矛盾的化解,绵阳市委、市政府在市、县、乡镇(街道)建立“大调解协调中心”,在村(社区)建立调解室,形成党政为主的“大调解”纵向体系;因地制宜对基层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好劳动争议、医患纠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业性调解仲裁组织,调动好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残联、物管、业主委员会等参与调解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大调解”横向体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调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吸纳负责任、懂政策、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以及离退休法律工作者、社会贤达等社会力量参与“大调解”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政法综治机构综合协调,司法行政、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大调解”组织体系。
据了解,全市共成立“大调解”协调中心10个。县市区成立调解中心30个,乡镇(街道)调解中心236个,村(社区)调解室(站)2982个。已配备大调解专职副主任247名,专职工作人员2627名;建立各级人民调解组织6637个,人民调解员60998人;建立各级行政调解组织862个,调解员2243人;建立司法调解组织79个,调解员379人。
绵阳各县市区建立了“三大调解中心”,工作保障进一步落实,全市已拨付“大调解”专项经费300余万元,绵阳市和安县、北川、三台、江油、梓潼、盐亭、涪城区、游仙区、高新区的“大调解”工作经费已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让无职变有为6万调解员各显神通
2009年4月30日,绵阳市三台县塔山镇建筑工人王某某在承包修建村民邓某灾后重建房屋时,不慎从二楼摔下,当场死亡。事后,死者亲属将尸体抬至房主堂屋内停放要求赔偿,不然就要抬尸到镇政府上访。双方态度强硬,矛盾很快升级。在塔山镇首席人民调解员徐宗虎的再三劝解下,死者亲属同意将尸体送往殡仪馆,包工头和房主也愿意赔偿。第三天,双方达成赔偿协议,死者尸体火化,这起纠纷成功化解。
被百姓誉为“和谐使者”的徐宗虎自担任绵阳市三台县塔山镇首席人民调解员3年来,经他主持和参与调解的各类纠纷有20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9.5%,调解协议履行率达100%。徐宗虎还不断地总结调解经验,创新调解方法,总结出了细查精思、道德感化、共益协调、现场实地等16种调解方法,在绵阳全市推广。
目前,像徐宗虎这样活跃在绵阳灾区的专兼职矛盾纠纷调解员有6万多人。
邓世刚是三台县芦溪镇石河村宣传队队长,他经常组织宣传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形式在村上以及邻村进行法律法规、和谐社会等知识宣传。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开展后,邓世刚被定位到经济项目监督岗,他还把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中的相关内容编成歌词传唱。
去年“十一”前夕,当邓世刚了解到石河村老年协会有人对村上涉灾资金等账务有疑义,准备集体向镇上反映后,马上到村上老年协会了解情况。通过交谈他了解到,部分老年人认为账务不公开,看不到涉灾资金的使用情况。邓世刚安抚准备上访的群众后,立即向村支部书记说明情况,后及时将账务公布于众,同时还向村民详细讲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消除了村民的疑虑。
“在‘大调解’中,我们以党政搭台,让无职变有为,实行‘三岗三有’无职党员参与‘大调解’工作,成效明显。”绵阳市三台县县委书记崔斌告诉记者,结合无职党员管理现状和“大调解”工作实际,他们设置了思想政策法规、党务村务监督、公共事物管理3大类,“政策法律宣传”、“社情民意收集”、“文明新风倡导”、“村务公开监督”、“经济项目监督”、“村规民约监督”、“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治安维护”、“安全生产监督”9个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搭建起无职党员发挥作用、参与“大调解”的平台。
创新调解方式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7%
今年3月初,绵阳涪城区城郊乡牌坊社区87岁高龄的傅代聪老人反映,子女因赡养问题和他发生纠纷,涪城区城郊乡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把调解地点设在老人家的院坝里,经耐心调解,老人的3个子女与老人冰释前嫌,达成了赡养协议。在场数十名群众深受教育,拍手叫好。
为达到化解一起纠纷,教育影响一大片的效果,涪城区成立了流动调解委员会,专门配备流动调解工作用车,使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调处,并对重大疑难和历史性遗留问题矛盾纠纷开展挂牌调解。
在绵阳游仙区,各乡镇、街道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全部实行“三三调解”:社、村(居)、乡镇(街道)逐级分别调处三次,直到矛盾化解为止。对于区级受理案件,该区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级办理、限期结案”,区“大协调”协调中心办公室负责受理案件,再分类分流进行处理。目前,游仙区基本实现了“小纠纷不出村居社区、大纠纷不出乡镇街道、疑难纠纷不出区”的良好局面。
通过调解早介入,还实现了一般纠纷“不上法庭”。去年11月,张某等3名下岗工人因借贷纠纷起诉已被关押的廖某。承办法官仔细研究案情后,在看守所内组织双方进行了司法调解。原本需要至少3个月才能完成的3起诉讼案,仅用1天就达成了调解协议,还为当事人节约了近3000元的诉讼费。游仙区司法调解中心自去年10月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了29起“不让纠纷上法庭”的案件。
绵阳市交警二大队把“三大调解”有机衔接,整体联动,使交通事故纠纷通过行政调解成功率达80%,通过人民调解成功率达15%,只有5%通过司法调解处理,受到了辖区老百姓的普遍赞扬。
随着“大调解”工作的深入推进,既有效地把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和萌芽状态,又有力促进了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纠纷38046件,调解成功率98.7%,防止群体性械斗587件2066人,87%的矛盾纠纷在村一级得到妥善解决,11.7%的矛盾纠纷在乡镇(街道)一级得到有效化解。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