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动态
有作为才能赢得尊重——访北京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文
日期:2006-08-02
作者:河南日报
阅读:6,950次
电话交谈印象:不能单单看他有多少资产
有人向我们推荐了北京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文,推荐理由是:焦作人,最早在北京私人合伙开办律师事务所,在北京律师界有较大的影响。
电话联系陈文,他非常赞赏我们写在京创业的河南人,还向我们提建议:“写河南人请不要单单看他有多少资产,还应当看他在所工作的领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更能展现我们河南人的风采。”
媒体印象:站在业界前沿
通过百度、Google搜索“律师陈文”,几乎所有文章都在陈文前面冠以“专业房产、金融律师”的修饰语。一个叫《安家ihome》的杂志这样描写陈文:
“10年前,只有在‘打官司’时才会去请律师,从没有人会想到律师也可以提供诉讼以外的服务。作为中伦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陈文律师当时觉察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住房的改革势在必行,住房私有化也是早晚的事,而开辟律师在房地产非诉讼领域的业务,将有广阔的前景。1992年初,中伦律师事务所开房地产非诉讼领域先河。”
“1994年,中伦律师事务所又率先向银行提供房地产按揭法律服务。第一家合作的银行是建设银行,服务的项目是亚运村的汇园公寓。此举在房地产界、律师界和金融界都引起不小的轰动,为律师业务又打开了一扇大门。”
访谈印象1:力推中国住房按揭的人
由住公房到按揭买房,中国人的住房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河南人陈文对这一巨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是如何做到的?
浑身散发出强烈的自信、语速很快的陈文,说话像律师一样富有条理性,像律师一样冷静,像律师一样不那么感情用事,任我们如何追问细节、追问过程,他都再三坚持说:“没什么,我的工作就像外科医生要动手术一样平常。”
真的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吗?通过陈文微笑着轻描淡写的叙述,我们有了这样粗线条的了解: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延续着分配住房制度,个人从来没有银行信用记录,也从来没有信用卡之类的东西,有信用记录的只有企业,而企业有大批死账、呆账在银行。银行怕个人也像企业一样“赖账”,谁也不肯向个人贷款。
陈文却很自信。作为司法部第一个研究生、第一个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北京市第一批“下海”办合伙律师事务所的人,陈文结合自己对国家政策的把握、在瑞士圣加伦大学留学期间对西方住房制度的思考等等,认为对这项业务“看得很准”,于是坚定地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游说:
找北京市建设银行信贷部,阐述按揭的法律关系、利益关系,开有关按揭的讲座;
找北京市房管局,阐述按揭的法律关系、利益关系;
一天,两天,三天,……
从1994年初到1995年秋,整整一年半,陈文耐心而坚定地重复着上述内容。
这种枯燥的重复让我们想到了陈文故乡的一个古人:移山的愚公。
终于,轰动京城律师界、房地产界、金融界的亚运村汇园公寓按揭业务诞生了!
接着,陈文又开始在北京商业银行开按揭讲座,课后,全行100多个支行竟同时上了按揭业务!
很快,北京市各个银行都开展了按揭业务。
现在,按揭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拥有住房的方式。说到这儿,陈文笑了,一脸自豪。
陈文说,能够引领法律服务的方向、站在法律服务的前沿,这就是他所看重的自己在所工作领域起的作用,远重于已经承办的标底达几十亿元的案件,以及因直接、间接地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房地产律师,得到的“房产律师的黄埔军校”的誉称。
访谈印象2:写书的律师
“你们听说过律师写书吗?”采访中,陈文突然发问。
我们摇头,陈文笑了,他从书架上取出三本书递给我们,分别是《购房租房》、《如何规避买房中的风险》、《律师房地产业务》。
《购房租房》可能是律师写的第一本指导个人购房租房的法律知识的书,被很多消费者当作购房租房的指南。陈文至今还能回忆起《购房租房》刚刚出版的情景:
那是1998年8月,距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在其履任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将结束福利分房制度不到半年。陈文每天不停地接听来自全国各地的购房人、业内人士及同行的咨询电话,最多一天他的手机耗尽了两块电池。出版社接连加印三次,该书被评为当年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之一。他用稿费换来的1000多本书,在几天里就全部被亲朋好友一抢而空。
这几年,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陈文又写出了《如何防范房地产买卖中的风险》、《房地产开发经营法律实务》等,还有上百篇论文。也许是这些作为,他被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法律顾问、全国南水北调银团法律顾问、西部大开发办公室法律顾问。
访谈印象3:河南人要以自己的作为赢得尊重
说到河南人的形象问题,自称最不善于讲故事的陈文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3年前,河南人形象引起全国关注。一天晚上,作为北京第一俱乐部——金城俱乐部评选出的10名优秀会员之一,陈文前往出席揭晓晚宴。晚宴间,一名服务员讲了一个嘲笑河南人的笑话,当时,陈文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了,但接着,陈文轻轻地说了一句:“我就是河南人!”马上,10名优秀会员中又有3个人先后站起来说:“我也是河南人!”这一来,讲笑话的服务员笑不出来了,不停地向4个河南人道歉。
在北京创业20多年,到哪儿都说自己是河南人的陈文对“给了我一切”的老家河南的发展十分关心,就在不久前他跟记者联系时,还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向父老乡亲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河南人要以自己的作为赢得尊重。”②13
专家点评
靠作为靠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文把“按揭”这种支付方式从国外介绍到中国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看到的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十年之间,这个概念在中国已经造就了最为活跃的规模产业,成就了千千万万个中国百姓家庭瞬间拥有新住房的梦想。
陈文是河南人,这个河南人做了一件有益于中国发展的事情。做这样事情的河南人真是太多了。我相信,河南日报集中报道这些人物的意义,不只在于描绘今天河南人的社会形象,而且在于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今天中国社会已经发生的剧变,进而提示人们修正那些陈旧的思维、落后的观念和不识时宜的行为方式。
陈文这样的河南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今天中国的进步是由充满创造精神的中国人推动的。各个行业、各个区域、各个阶层的中国人都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着他们各种各样的创新性贡献。正是这种来自五湖四海的创造能量,聚合成今天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变迁的壮丽景观。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说:“以发展赢得尊重。”
陈文说:“用作为赢得尊重。”
这两个不同职业也素不相识的人述说着一个共识:名誉和声望取决于创造和贡献!这番道理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地区是如此,对一个民族同样是如此。
中国的发展进步需要凝聚着多元化的创造能量,每个生命的被尊重,每个生命潜能的被开掘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演进的主流趋势。如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还有人以籍贯作为质疑人的品性和人的价值的根据,恐怕就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悲哀,而可能真的是生命运行的缺陷了。②13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1992年起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终生享受中国政府特殊津贴。
本报赴北京报道组郎志慧清华大学学生林丽鹂
点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高 钢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