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挥霍浪费公款是当 下官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从公款旅游到大吃大喝,从休闲会所到高尔夫俱乐部,再到领导干部大笔一挥,造成决策或管理失误,一下就损失十几个亿。审计长李金华的说法是,“有些损失浪费问题造成的后果比违法违规还严重。”
最近,“丢丑丢到芬兰”的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以副检察长徐文艾为团长的“公务考察团”,伪造“芬兰司法部邀请函”的事件,作为公款旅游典型而引起国民公愤,结果仍只是违纪行为,而未被认定为贪污。按照法学家陈兴良和田文昌的观点,挥霍公款不能定罪的主要障碍是:很难界定它是否属于侵吞公共财产。
而这种学术观点是与公众观念上的一个谬论相关的,即把公共财物放到自己腰包里才是犯罪,而把公共财物吃了喝了玩了,仅仅是“违纪”而已。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官员都很信奉“公家的钱只要不装进自己口袋,怎么花都不怕”的挥霍准则,公款旅游之类事实上已经异化成一种官员福利。
法学家田文昌说:“现在这种公费旅游、公款吃喝的现象太普遍了,如果都简单地往贪污上靠,贪污罪的发案率得有多高啊?”在我看来,罚不责众不应该是不将此类挥霍浪费行为入罪的理由,相反这正证明将其入罪的紧迫性。
当然,是将其纳入贪污罪还是另立新罪更合适,这些立法技术问题,是完全可以讨论的。比如,国外法律的界定一般是以获得“不正当好处”定罪,这样的界定显然要比纯粹的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更科学。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